下面这位家长和刚放学回家的初中女儿之间的一段对话:
孩子:今天我被叫到了副校长办公室。
家长:哦?
孩子:没错。弗兰克斯先生说我上课说话太多了。
家长:我明白了。
孩子:我受不了那个老家伙。他端坐在那儿,要么滔滔不绝地谈论他的各种困扰,要么就是说他的孙子孙女,还指望我们能感兴趣。你根本想象不出那多么无聊。
家长:嗯哼。
孩子:坐在那样的课堂上,你不可能什么也不做!会让人疯掉的。在他讲话时,珍妮和我坐在那儿开玩笑。哦,他真是你能想象出的最糟糕的老师。有这样一个差劲的老师,真是气死我了。
家长:(沉默)。
孩子:如果我有一个好老师,我会表现得很好,但如果是弗兰克斯先生那样的人做我的老师,我就什么都不想学。他们为什么会让那样一个家伙当老师?
家长:(耸耸肩)。
孩子:我想我最好去习惯这个事实,因为我不可能一直遇到好老师。差劲的老师总是比好老师多,如果我被差劲的老师干掉的话,我的成绩进不了好大学。那我就真的害了自己。
父母默默地被动倾听,使孩子从一开始只是汇报了被叫到副校长办公室的事实,进一步承认了为什么受到惩罚,释放了她对老师的愤怒和憎恨的情绪,继而想象继续与不好的老师作对的后果,并最终得出她自己独立的结论——她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在害自己。这个孩子被接纳的短暂时刻,她已经成长了。她被允许表达自己的情绪,她得到了协助,从情绪发泄转移到自发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引发她自己寻求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尽管它可能带有不确定性。
父母的沉默促成了孩子的“成长时刻”,产生了这个小小的“微量成长”,使得这个生命体发生自我引导转变。父母若错过了这个帮助孩子成长的机会是多么可悲,如果在对话中插入了下面这些典型的表示不接纳的应答:
“什么?你被叫到了副校长办公室!哦,这下可好了!”
“嗯,这回该给你个教训了!”
“弗兰克斯先生现在没那么差劲了,对不对?"
“亲爱的,你必须学会一些自我控制。”
“你最好学着去适应各种老师。”
这些信息,以及父母们通常会在此种情况下传达的更多信息,不仅向孩子传达了不接纳的感觉,而且会阻碍进一步的沟通和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
因此,什么也不说与什么也不做一样,都可以传达接纳的感觉。而接纳的感受可以促成建设性的成长和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