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一个高中的学生:“你们功课安排得那么紧,好多经典名著都没有读过,你觉得只读课本有用吗?”
她说:“老师让我们抽空看一些小说改编的电影,大概知道一些情节以应对考试。”
读书仅仅为了应对考试,不知是书的悲哀,还是人的悲哀。
中国的读书人实在是很苦的,从上学开始,老师就开始灌输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苦读精神。这些能换来什么呢?且不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不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都道“十年寒窗苦”,最终能“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样读书焉能不累、不苦?
如今,孩子读书的条件好之又好,读书的热情却少之又少,为迎合应试教育,读书早已成为一种奴役,只有一个“苦”字,而很少有阅读的快意,更少有抵达人生审美境界的陶醉。
童年生活的乡村,物质生活匮乏,精神世界更是苍白和空洞的。没有书籍,没有电视,偶尔村子里来个说书的,或者放一场露天电影,足以让我们津津乐道好几天。最知心的伙伴,莫过于一台收音机。小人书则是童年记忆里的美丽风景,这风景醇芳而美好,有意无意中想起,都会有几分温暖在心头。
流畅、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栩栩如生的连续画面,配合着生动、明了且富有韵味的文字,小小的画就这样把世界呈现在了我们眼前。《鸡毛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水浒传》《牛郎织女》……如饥似渴地捧读着一本本心爱的小人书,让我忘记了孤独,忘记了时光,忘记了周围喧闹的世界。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很有一番意蕴,也使我们悄然反思自己的读书之旅。
有人说得好:“一个人的知识越多,越感到自己的无知。”我们要把读书当作一种神圣的权利,让阅读经常化。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记载着历史,反映着当下,思考着未来;书,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智者真知灼见的积累;书,讲述着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记载着无数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深刻的历史教训;书,使人拥有智慧不轻信,满怀自信不盲从;书,让我们借助前人的肩膀,站得更高,望得更远。
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读书是一种品质,读书是一种责任,读书是一种情怀,读书是一种境界,读书是一种精神的跋涉。
读书让孤独成为一种美丽,每一次孤单的阅读,都可以在真正爱书人的群体里找到共鸣,碰撞出缤纷的思想火花。这样的阅读,不是更美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