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武它术)
因为有了白堤、杨公堤,特别是苏堤相隔、相连,“西湖十景”才比别处多了几分独特的文化韵味。
但是,想真正感受2797米的苏堤之韵美,是非要用脚一步一步亲自去“丈量”不可的!
新客东辞雷峰塔,酷暑骄阳走苏堤。
离开了雷峰塔,在苏堤的最南端,我们见到了她的主人公——杭州知州“苏东坡”。当然,他只是一尊土黄色的石雕像!西湖岸边,“苏知州”身着公服,平静地伫立,胡须和服摆在风中飘逸。翘首,凝视,仿佛在欣赏,也仿佛在思考,更仿佛在玩味……这尊雕像,定格着一个故事,也定格着一段历史!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因苏大学士的诗句美喻天下;东坡,因执掌杭州、疏浚西湖、造就苏堤,人生更显丰满!两次任职杭州,前后仅五年,但这位苏知州的“一颦一笑”,却永远流进了杭州人的血脉里,流入了西湖文化中。
“丈量”苏堤,我们选择了由南向北行进。近2800米长的苏堤,沿途跨有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座单孔半圆拱桥。据说,这六座桥的名字均出自苏东坡的锦心绣口。当初,苏堤上的植物主要是垂柳和碧桃。如今的苏堤上,远不止这些品种,什么海棠、芙蓉、紫藤、玉兰等应有尽有。盛夏里的苏堤,桃柳浓阴,红翠间错,鸟语啁啾,蝉鸣声声。
走苏堤,过六桥,桥桥景不同……
上午从“花港观鱼”码头到雷峰塔,已经走过一次“映波桥”,那是“南上”。桥上“东观”平湖,左有三潭印月湖中点缀,右是雷锋塔影岸边陪衬。现在,又上“映波桥”,“北上”的感觉注定不同。 站在“映波桥”上西眺,骄阳下的“花港观鱼”,亭台楼阁、长廊水榭,在南部群山的映衬中别具一格。
成人观景终究赶不过走马观花的孩子。女儿和她表姐一人捧着一个手机,几乎一路小跑,不久就没了踪影。在她们的眼里,古韵苏堤恐怕就只剩下一条路、两湖水、六孔桥,顶多再加上左右两旁静止排列的花草树木,和南来北往的天下客了。
有绿阴和美景陪伴的行走,再热的夏天都是凉爽的!
沿着平坦的林阴柏油路,向北穿行。前方就是苏堤上的第二桥, “锁澜桥”。名称文雅而神奇,锁住波澜的桥!真的这么神奇吗?因为有“游前课”的充足准备,所以我对桥的名称并不是那么惊讶。倒是对当年苏大学士,给这座桥起这个名字好奇起来!站在桥上左右观望,果然如名称所示的那样。外湖上的粼粼波光,一过锁澜桥,呈现在面前的西里湖,竟然一下子变得无比平静起来,犹如一面硕大无朋的绿镜子!
为什么呈现这般奇景?原因就在苏堤!原来,长长的苏堤及堤上密集的植被,将从湖东杭城刮来的市风,挡在了苏堤以东,所以西里湖的水面,比西湖水面平静得多。看来,苏东坡不仅是个大诗人、大文学家,也是一个对天文地理颇有研究的科学家!
“望山桥”,苏堤上的第三座圆拱桥。望山,必然有“山”!此山为何山?林隐山南高峰支脉丁家山!缓步桥巅,透过杨公堤向西远眺,丁家山岚翠可挹,双峰插云。
下了“望山桥”,大约步行了十几分钟,苏堤西缘树丛中,忽然出现了一座四角攒尖顶木结构凉亭,它坐西朝东。亭中央立着一块石碑,碑上题有“苏堤春晓”四个大字。这,就是1699年康熙大帝巡游西湖、品题“西湖十景”时的御书之一。因亭护御碑,此亭,当然就是御碑亭了!
前方不远处,就是苏堤第四桥——“压堤桥”。“压堤”,名称形象生动。据资料介绍,此桥位置特别,正好处在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点上。它可能就是为了“压”住苏堤的“南”“北”两端而建。有了它的存在,“东堤”“西堤”联连不分离。它也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可以想象,过去这里的桥下,船儿肯定川流不息!如果我的猜测和想象都对的话,我对东坡居士的佩服之情更甚。
“东浦桥”是苏堤第五桥!这是湖上观日出的佳点之一。当然,因为行程安排不允许,这次我们是不能在这个点上,看到西湖日出了。
此次平步苏堤,“跨虹桥”是最后一站——第六桥!据说,雨过天晴,站在桥上看长空彩虹飞架,湖山沐晖,如入仙境。当年东坡取名该桥的灵感,肯定源于这个原因!
下了跨虹桥,我们结束了“丈量”苏堤的旅程,也结束了杭州之旅……
(补忆——信步西湖“终结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