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写人的方法写食物,《人和食物是平等的》很像一本来自食物王国的哲学书的名字。希望这本书不是菜谱,也不是觅食指南,而是我们和食物的《老友记》。
---摘自殳俏《人和食物是平等的》后记
-------------
知道殳(shu)俏这个人,是我在2005年10月初无意中看到中央十台《人物》栏目的一辑特别节目《关键食客》。节目搜罗了北京上海广州长沙香港等地方一些爱美食的人,上海那一期的关键食客就是殳俏。
殳俏,一个很像是笔名的真名,一个生于八十年代的女孩,一个毕业于复旦大学和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史学硕士,一个“喜欢美食,喜欢华服,喜欢岛国,喜欢热闹”的在书中自称为“吊尔郎当新青年”的女人,一个因为爱美食而选择在家做全职太太的人,一个每周邀请一群朋友亲自为他们烹煮各色美食、在镜头前大口吃肥肉的率性女孩,一个把写文字当作好玩,每周同时为8个专栏写文字的自由写手。
因为电视中这个活泼健谈的女孩,我记住了这个难记的名字,殳俏,并到处去找她写的书,一个同样古怪的名字《人和食物是平等的》。
到2006年2月,我终于在深圳书城买到了这本书。用了两天的时间,我就读完了这本“关于她写吃的生活”的随笔集。书中共搜集了她为《东方早报》美食专栏写的约95篇文字,这本书整体的风格与初看沈宏菲《写食主义》给我的感觉是一样的,不是在写食物本身,而是用另类的角度去解构美食或者食物。如后记所说,它不是详细地地罗列菜谱(而很多写美食的书很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不知不觉就成了包装精美的菜谱);也是不是告诉大家某个地方有什么好吃的,而变成带有软广告嫌疑的觅食指南。
这本书更多是将食物当作研究对象,写作者面对食物时各种各样的胡思乱想,这想法蔓延得领域很广,广得让人惊叹殳俏到底读过多少书?书中用典很多,涉及人物非常广泛,从德川家齐有55个孩子到阿加莎.克里斯蒂酷爱在侦探小说里大写美食,从朱利亚比诺什的《浓情巧克力》到大卫赫尔的小说《美食》,从夏目漱石因为胃弱而一生都“在与美食进行着又爱又恨的斗争”到《尤里西斯》中布鲁姆的妻子对面包的热爱,当然还有大量关于《红楼梦》的写美食的片断以及张爱玲文字中所涉及关于食物的话语。
这些用典虽然量大,但并没有让人觉得沉重,反而让书中活泼的语言变得厚重和有回味,让人在了解食物的过程中,思想被牵拉到远远近近,古今中外。
书中大量的用典也不妨碍表现殳俏面对食物时可爱的真性情,一个如在电视镜头前一样可爱的女人,一个喜欢吃臭豆腐,喜欢吃隔夜的冷菜下饭,希望将餐馆和书店开在一起的小女人,一个面对美食时眼睛永远不会离开盘子左右十厘米的“小狼”,一个讨厌那些冷冰冰的用各种技术语言居高临下来评价美食的“美食家”、自称为“美食工作者”的女人。
一个真性情的可爱女人,写出来的文字,非常轻灵,生动,嘻嘻哈哈,带一点点满不在乎的痞,但率性,真实,自然,让读的人非常快乐。每篇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从便利店,到路边摊,从面包店,到顶级馆,从鲜红的面条到炸鱼薯条。关于食物的方方面面,她几乎都谈到了,她就象是个轻快的导游,领着我们在食物世界里东走西逛。
书中有一些篇章是我特别喜欢的:《假装高潮》、《鲜红的面条,湛蓝的烤饼》、《餐馆的旁观者》、《肉类时间表》、《面包店.宠物店》、《封闭空间的闲情逸致》。
《人和食物是平等的》这本书很轻松调皮,灵动跳跃,在茶余饭后的空隙里可以随手翻翻,在不断的微笑里可以了解更多关于食物王国的知识,知道了原来有那么多“在一种食物诞生出来后,为其跑前跑后,忙里忙外以至于鞠躬尽瘁的人们”---他们是一群可爱的美食工作者。
(写于2006年2月13日)
(图片来自网络)
--------
附:
目录
爱丽丝不懂胡椒
被烹的美食家
都搅和在巧克力里
饭吃人
假装高潮
空缺的渔猎笔记
美味关系之三国演义
觅食绕道走
鲜红的面条,湛蓝的烤饼
谁来把我关起来?
晚餐恩仇录
我脆弱,我罪恶
找吃的,找杀人犯
有多少菜可以重来
1924年之吃的幸福生活
参汤,老爷
餐馆的旁观者
餐馆语言学
地方差异
顶级馆
封闭空间的闲情逸致
烹调秀
人心向肉
肉类时间表
食色男女
误操作
星际饕餮争霸赛
专拣便宜的吃
自吃自话
外食拉警报
自动饮料贩卖机哲学
冰果杀手镜
爱我,带我去Nobu
成了精的面包
好厨师的双重生活
口水之后,张嘴之前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