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曲红楼蕴藏了人间的多少悲欢离合,让多少人留下了疼惜的泪水,又给后人留下了多少去解读。
曾经还小时。我认为大观园是一个人人都为之羡慕的地方。那里有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的潇湘仙子林黛玉,有着住在怡红院的怡红公子宝二爷,有着看透世俗的薛宝钗。他们都是金陵十二册中的悲痛之人。有着来到人间自己的劫数与使命。
很多时候,我觉得大观园就是温柔的女儿乡,是古今中外多少人想去而不能去的地方,又使多少人沉醉于其中。可当真,长大之后,却发现原本并不是这么一回事,以前的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单纯与幼稚。可转眼一想,在这封建统治下的大家族里又有多少人是单纯的呢?在这个人吃人的社会中,只有强大者才会有话语权。在四大家族的阴影中生活,又怎么会和谐,官护官,权护官,这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又有谁说的清楚。到头来受害的还不是那些没权没势的老百姓。其中贾雨村不就是典型吗?在自己的前途面前,曾经甄士隐对他的恩惠,都不值得一提,到头来香菱一案还不是碍于贾府的人情顺水推舟放过了薛蟠。这就是世俗,都是达到自身的利益。在那如此的富裕的红灯酒绿的生活下,竟是掩盖了世界如此肮脏的一面。
人们都说黛玉小肚鸡肠,一点都没有大气之度。可能,也许是吧。可是,在身处于大观园中,小小年纪自己独处于一人,没有至亲,没有亲人,有的只是步步的小心,有的只是宝玉的多情。可别忘了,她也只是十几岁的孩子。都说黛玉是娇柔做作的,到我们不能忽略她的一言一行中的温柔与多才。还有她的处事才情,骨子里的傲气。
都说薛宝钗是圆滑的。这种圆滑并不是所谓的坏,是她待人处事的态度。她心思沉稳,有着超越出年龄本身的一种稳重。在这里,我并不否认薛宝钗的完美,她的大方端庄,她的机智。但是她的完美,从另一角度来说是封建统治的完美产物。她是没有思想的,她所接受的教育是封建教育,她所信仰的是“女子无才便是德”。即使她才情横溢。但她只是如娃娃般的服从长辈的命令。也许,从另一种角度来说,这不正是薛宝钗的过人之处吗?贾府中的黑暗,处处都是勾心斗角,而薛宝钗并不害怕,也不躲避,她有着超脱世俗的淡定从容,她处事温和,不看轻任何人。
但是,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黛玉的那种冷傲与叛逆,我更欣赏黛玉的傲世独立。
其实,看完《红楼梦》的人都知道,黛玉和薛宝钗她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看透世俗,对世事看得太清。但不同于的是黛玉看破世俗,对世俗的不满,用自身的叛逆来表达出来。自身有那么一股子傲气,遗世而独立。到,什么都看的太清总归是不好的。如若,什么都看的太清,那还有什么是真的呢?而薛宝钗她是不同的,她看破不说破,她会规劝宝玉多读圣贤书,多看《四书》《五经》将来以便求的功名。她会在史湘云孤独时送上温暖,教她女工。她更会对大观园里的姑娘们关心但却不亲近。她会讨好贾母,王夫人,以及一大家子的姐妹。她深知社会庞大的力量和自己的渺小,纵然她天性聪慧,精通文墨,却也只是墨守成规。
黛玉是封建道德上的突破,但她到死都无能为力,而宝钗是聪明的选择,她并非是不想反抗,而是她深知仅凭自己的一己之力是掀不起巨大的浪花,是个必然的悲剧。于是她选择了安静的接受,选择了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的态度。这也许正是两人命运不同的原因吧。以后到死不得善终,一个听从家族的安排,存活于世。
可是到如今,我们这些后人,经过时代的变迁,又怎么知道那些其中的滋味呢?仅仅凭一本书,一部剧,又怎会说自己全然了解?是对是错,早已不那么重要了。三春尽去,都免不了凋零的命运,但芳华容颜却早已成为了经典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