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知晓岜(ba,当地人读bⅰa)沙苗寨是从于丹的一个访讨节目中,于丹谈到岜沙的树葬文化令我好奇。年初在贺州到贵阳的动车上遇一贵州女子,给我推荐过这里,所以岜沙苗寨是这次贵州之行的一个目的地。
交通
岜沙苗寨位于从江县西南部,海拔500多米,原以为从江高铁站有到岜沙的汽车,但现在没有了,只能由从江县城或肇兴侗寨坐车前往。肇兴侗寨每天有发往岜沙苗寨的车,上午九点半从肇兴侗寨出发,下午一点半从岜沙苗寨返回。
迎宾仪式
岜沙是世界上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因为独具特色的民居、头饰,以及现在仍然保持着鲜为人知的镰刀剃头、古代发式等奇特习俗,被誉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和博物馆。
上午11点,苗寨举行迎宾仪式。寨门前的岜沙男子吹奏起芦笙,曲声悠扬热烈。曲毕,三声火炮响,两侧的持枪男子一阵鸣枪,那枪烟便漾开去。
进入寨门,右侧站立的岜沙姑娘奉上牛角酒。
古树
寨头林是岜沙村旁的百年古树,又称作保寨树。岜沙人认为,这些树关系到村寨的龙脉,是全村寨的命根子,任何人不得随意砍伐,否则会破坏“龙脉”,给全寨带来灾难。寨头多为枫树、樟树、柏树、荷树、银杉、红豆杉等树种。树龄均在百年以上,有的达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生命树是岜沙人命的象征。“生也一棵树死也一棵树。”岜沙人崇拜树神。过年过节要祭古树,而且实行树葬。每一个岜沙人在出生后,他的父母要为他种下一棵树,寓意他生命的开始。当他死后,寨子里的人就会把这棵陪伴他长大的树砍下来,作成他的棺材,裹着遗体,把它埋在密林深处的泥土中,再在上面种上一棵小树。没有坟头,没有墓碑,只有这么一棵长青的树,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在岜沙,一棵树就是一个灵魂,越是古老的树就越有神性。岜沙人敬畏这些魂灵,这些魂灵也庇护着岜沙。
岜沙人对树的崇拜和信赖远远高于人类本身。年幼的孩子生命脆弱,他们把孩子寄托给树神,祈求孩子健康成长。大多选择荷树作为孩子的保命树。这种树终年绿树成荫,象征着郁郁葱葱的生命力。每逢节日或者孩子身体不适,其父就会带着孩子到荷树旁去祭拜,祈求树神保佑,一直到孩子起举行成年礼才结束。
岜沙苗族同胞一直沿袭着古老的简朴丧葬习俗,从去世到下葬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丧事操办极为俭朴,亲友多送糯稻,上山埋葬后,吃一餐饭既完成。
岜沙苗寨有人逝世,亲友现砍杉木做一简易棺材,先把棺材放在挖好的墓穴中,将死者用苗家自织的藏青布裹好,简单的超度仪式后,从死者自家禾晾架上取下第三根禾凉杆,把死者的遗体抬到山上下葬。坟头堆成一个小土堆,且土堆前不立碑,只在土堆上种一棵树,预示生命以另一种方式轮回。在岜沙人的观念中,一切来自自然,返回自然。
香樟纪念亭
进入苗寨,仿佛走入森林,路的两旁古木参天,翠竹葱葱。
岜沙苗寨有五个寨子组成。吊脚木楼依山而建,鳞次栉比。掩映在苍山翠竹间,浑然一体。
进入寨子的路上,有香樟纪念亭。岜沙绝无仅有的砍树“行动”,是1976年,北京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全国各族人民都踊跃投工献料。怀着对主席无限敬重的岜沙人,毅然决定将寨前小山头一棵全寨视为林中大神、直径1.2米的千年香樟树敬献给毛主席纪念堂。樟树出寨时,全寨老少都跑到公路两边夹道目送,一些老人甚至落泪,一直到尘灰已净。为志纪念,于树址处建造了一座八角纪念亭“敬献毛主席纪念堂香樟木纪念亭。”
亭子的中央安放着这棵香樟树的根基,岜沙人说摸了它可沾上福气,于是游客争相抚摸。
苗寨掠影
石板路的两旁是篱笆墙围成的菜畦,灰瓦顶的木楼呈现在眼前。
瓜滕爬上篱笆,朵朵黄花出墙,似木楼的裙裾。
篱笆旁,岜沙女人在刺绣。
踏着石板路,沿着篱笆墙,来到岜沙生态广场。这是寨内较平坦宽阔的地方,广场中心的古树旁矗立着写有“岜沙”的大石头,周围是几家客栈。
寨子的木屋依山势而建,石板路逶迤着伸向寨子深处,那样古朴自然。
一位八十岁的老婆婆坐在门口,望着路过的游客。
路遇滚姓人家的房子,墙上刻有家规:见利思义, 见水思源,见难思忠,见德思贤。滚家是寨中的大户,对族人的教育规矩是很重视的。
经过滚姓人家,看到禾凉架。这是岜沙人晒粮食的木架,不用铆钉,依据几何原理使木杆相接,稳稳地矗立在地面。其中的第三根木棍也是树葬中抬死者的木棍。
禾凉架旁的禾仓,也是依坡而建的干栏式木屋。粮食储存在上层的屋内。
芦笙堂
芦笙堂是寨中一块宽阔的平地,铺以木地板,四周树木参天。这里是集会及表演歌舞的地方。
在这里,岜沙的男子和姑娘们以歌舞的形式向游客展示了岜沙的文化习俗。
岜沙服饰
岜沙姑娘身着统一的苗族服饰,在演出前的空闲,埋头刺绣。她们的发髻高绾,插以银色头饰。上穿藏青布衣,在领口、袖口及衣襟边饰以刺绣,下着百褶裙,同色的刺绣绑腿令姑娘们精神俏丽。
岜沙男子穿左衽右开圆铜扣藏青色高腰衣,藏青色直筒大裤角,有的头带头帕,肩挎刺绣或蜡染的花猎袋,腰缠彩带。头部四周剃光,头顶挽着发髻。身背腰刀,肩扛火枪,一身古代武士装扮。衣服的布料是岜沙妇女自己织成并染制的,新的衣服摸着有点硬,但较耐用,穿着时间久了便柔软了。
芦笙舞
歌舞演出开始了,岜沙男子吹着芦笙上场,音调高昂悠扬,舞步阳刚大气。然后姑娘们上场,围在男子的周围。
下图这名岜沙男子跳得最好,他头顶的头发扎成一束,赤脚舞蹈。他边吹边舞,头发及腰际的彩带随着他的舞蹈跳动着,身上的每个毛孔喷发着原始野性的力量,但又是那么协调。
婚礼
随后展示了岜沙的简朴婚俗。
岜沙男子用两个竹杆抬着新娘,新娘坐在下面的竹杆上,双手抓在上面竹杆上。这样的花轿真是简单,但又是那样有趣,抬着新娘走向新的幸福生活。
然后男方的小伙子们从女方这里抢新娘,反复三次。
新娘终于被抢到了。
于是,从游客中选一位扮作新郎,一位年长岜沙男子一一鬼师为他们主持婚礼。
新郎新娘喝交杯酒。
新郎新娘为宾客分发糯米粑粑。
结婚后新娘三年不落夫家,只在节日去夫家,三年后才落户夫家。
镰刀剃头
岜沙男子在15岁(或17,19,21岁)要举行成人礼,此时要剃头。
剃头的工具是镰刀,剃头时,先洗头,然后把四周的头发剃光,仅留头顶中央部分的头发挽成发髻,他们称之为“户棍”,认为这是与天相通的地方。有的还会在头上系白色头巾。据说苗族的祖先蚩尤也是这种发饰,所以岜沙人认为他们是苗族的嫡裔。
剃头男子动作娴熟,很快便剃好了。
火枪文化
最后的芦笙舞展示了他们的火枪文化。
岜沙先人由东方迁来此地,一路上既受到盗匪的侵扰和袭击,又要与丛林中的猛兽搏杀,生存环境恶劣。为了防止外来入侵和生活需要。火枪打猎成为每个岜沙男子都要掌握的生存的技能,人人配火枪。
舞蹈再现了他们使用火枪的场景,展示了岜沙男子的勇敢和彪悍。
岜沙男子举枪鸣放,硝烟弥漫在芦笙堂的上空。
沿着来时的石板路走向寨门,再次回望这个远离现代文明的部落,仿佛在梦中。
在这样一片密林的深处,岜沙人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人合一,他们有自己的信仰,遵从着生命的规律轮回,与自然相和。唯愿这片净土能给喧嚣的尘世一些启迪,而非供外界的猎奇,愿岜沙人保持定力,不要受到干扰,保持自己的本真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