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直对婴儿一无所知!因为婴儿虽然是人类,但是却无法有效沟通,只能靠观察它们(没错)的行为和生理指标进行推测,还没有办法像模式哺乳动物那样拿来做实验,所以以至于之前的好多结论都是错的,例如婴儿不会学习,没有疼痛感等。
先说结论吧:婴儿大概率上还是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的,这是一种长期进化而来的生存本能。
先从印刻试验说起吧:
印刻(imprinting)是著名习性学家洛沦茨(K·Lorenz)在1935年揭示的重要现象,所谓“印刻”,主要指雁、鹅、鸭、鸡等早熟性的雏鸟,在孵化前后的短暂期间内,对接受到的刺激(在自然界,是亲鸟的体态和声音),在尔后的日子里表观出相当恒常的尾随反应的现象。
这种印刻效应在哺乳动物中也是存在的。劳伦茨还发现:几乎所有哺乳动物都有这种“关键期”现象,在人类心理发展也有类似的现象。如果错过了关键期,孩子的能力形成也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初生婴儿从外界获得的影响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有个试验可能证明这一观点。因此狼孩是研究人类关键期的非常重要的研究材料。
心理学家哈洛,在上世纪50年代,做了这样一个试验:把刚出生的恒河猴和母亲分离,然后让他的助手做了一个逼真的猴面具,看看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但是面具在完工之前,婴猴就已经出生了,所以哈洛把婴猴与一个脸部没有任何特征的绒线代母关在了一起。婴猴爱上了无脸代母,吻它,轻轻的咬它。而当逼真的猴面具做好之后,小猴一看见这张脸就吓地连声惊叫,并躲到笼子的一角,全身哆嗦。这说明,哺乳动物的印刻效应也是存在的。
说完现象,再说生理基础。
因为胎儿在母体内生长发育到6—7个月后,虽然开始有了嗅觉、味觉、听觉和视觉功能,但这些感觉功能因受环境的隔绝而无法形成条件反射,没有产生思维或意识的条件与能力。
最初产生印刻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奇妙的过程,也是经过千万年进化过程积累下来的。想象一下哺乳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婴儿会从触觉,嗅觉,视觉(看妈妈的脸),听觉等方面产生一个印刻,这个印刻时间是很早的,现在还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到底是几天这个印刻就能够产生。
举一个嗅觉方面的例子,很多试验都证实了带有妈妈味道的衣服,很明显能够带给婴儿愉悦感和安全感。
事实上,食物对于婴儿认同谁是自己妈妈这件事上似乎并没那么重要。有个心理学家叫做哈利·哈洛,用恒河猴做了一系列的试验。其中,最为有名的就是“代母”实验。
哈洛和他的同事们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这两个代母猴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实验者在“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按哈洛的说法就是“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刚开始,婴猴多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婴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
所以,在婴儿出生早期,尽量多和婴儿接触,语言交流,坚持母乳喂养以增加印刻效应,有助于后期的亲子交流和减少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