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忙忙碌碌,在地铁上遇见的多是这样的人。你大概可以从他们的表情中看出焦虑来,他们很少会有笑容,更多的是面对手机屏幕时目无表情的脸。
忙碌的工作和生活,无非是想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幸福感满满的人生。然而越追求,却似乎离幸福更遥远。
谁又曾停下来认真想过,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幸福到底从哪里来呢?
幸福其实取决于你与这个世界的连接强度,连接越强,越幸福。而决定这个强度的是你与身边的人的关系状况。
什么?难道幸福不是有车有房,财务自由吗?当你拥有丰盛的物质生活时,你会感到很开心,只是若无人与你分享这份喜悦和享受,那你也不会感到有多幸福。
在我30多年人生经历中,我感觉最幸福的时光,无一不是与我的太太,两个可爱的女儿在一起的时候。
比如有次与太太两人在北海道的漫天飘雪中颤颤巍巍地扶手前行。又有一次在泰国清迈附近的拜县,开着摩托带着妻女在公路上游车河。
那要获得幸福感,有什么公式吗?你别说,还真有人研究这个。
话说在英国有一个精神分析师约翰波比,他在为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与婴幼儿时期是否得到良好照顾的关系时,一次参观动物实验给到他很大的启发。
曾经有一个动物行为习性学者做了一个猴子的实验。一头刚出生没多久的猴子被从妈妈的身边带走,放到一个新的笼子里,这个笼子有两个假猴妈妈,一个是用布做的毛猴妈妈,另一个是用金属丝做的铁猴妈妈,两个假猴妈妈除了材质不同外,还有一个差异,就是铁猴妈妈身上安装了喂奶装置。
你猜小猴子会怎样选择妈妈呢?它大部分时间都抱着毛猴妈妈,只有在肚子饿的时候才会去铁猴妈妈那边。
约翰波比从实验中得到的启发是,婴幼儿依恋的需求与吃东西需求是相互独立的,而且似乎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都天生想亲近妈妈。从妈妈的温暖拥抱中得到依恋和情感的满足。
很多妈妈带孩子时会发现,当孩子吃好睡好,并且妈妈经常抱抱她,亲她,孩子的情绪状态就会十分的稳定,并且大多数时候都有着幸福的笑脸。
从孩子与妈妈的依恋关系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获得幸福感的三个要点。
第一,有人疼你很重要。有人疼你意味着对方在生活上会敏感地感知到你的需求并及时满足你,而且是在情感上给到你很多的关爱。就像妈妈听到孩子的哭声就能马上分辨出是饿了还是累了,并能快速地泡奶或带回房间哄睡。
当然我们长大成人后,需要的不是牛奶或哄睡,而是一个心疼我们的人,当我们累了愿意给我们捶捶背,渴了马上出去给我们买好喝的伴侣,更重要的是,不开心时能够耐心地听我们讲自己感受和想法,并能理解我们。
第二,孤单的时候常在左右。妈妈在孩子小的时候,会花大量的时间陪伴孩子,到处去,玩沙子、玩秋千等。我们大了,陪伴我们的人就变成了身边的朋友、同事,啥时候想唱K,爬山,吃个夜宵,打个电话就能见到。陪伴是孤单的终结者。
第三,有人愿意为你付出。我们小时候,妈妈经常给我们买各种东西,衣服啊,糖果啊,书啊。当我们想去海洋公园的时候,也会抽出时间带我们去。这种关系里的付出,使得我们倍感被爱,也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电影里,我们最爱看那种古惑仔的义气,羡慕有人在自己有难时愿意出头,为自己晒热血。现实生活里,有一些经常送点东西给你,有需要时,随时提供帮助的人,无论相距多远,多久没见,心里都会暖意充盈。
在寻找幸福感的路上,找到疼你的人,陪伴你的人和为你付出的人,才是正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