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书的书名,瞬间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买了书回来,看下去。
这是一本关于书籍与读书的作品集,涉及如何读书、如何选书、如何藏书、如何弃书等几方面内容。收录了17世纪到20世纪的11篇散文、诗歌、讲座和评论,也就是说有11位富有影响力的人物,在书中分享他们对书籍、对阅读的思考与感悟。
威廉•布雷德认为孩子,特别是男孩子是书籍之敌。
瓦尔特 •本雅明从藏书的乐趣讲了书斋探趣,他认为人膨胀的热情会引发混乱。
斯蒂芬 • 里柯克用一堂小说课作了现代小说的趣味问答。
查尔斯•兰姆讲了读书的要义,书籍的装帧,室内与室外阅读,特别强调了一点是“每当独自待在肃穆的教堂过道,我真的不喜欢被人打扰,特别是自己捧着一本《老实人》读的时候。”——呵呵,我在三七读书会上线的专栏《文学家鲜为人知的创作故事》,刚好第十四讲就是伏尔泰和他的《老实人》。欢迎垂阅https://h5.sanqidsh.com/?introducers_code=ACM950#/pages/products/sections?Index=3&Id=114&PType=2
西奥多•罗斯福,美国总统做了户外读物的推荐。他认为如果一个人不喜欢书籍,那么对他而言阅读任何一本书都会是苦差事。如果一个人喜欢书籍,他自然会去探寻思想和灵魂需索的书籍。他觉得出外旅行时,带上自己在家看的书就可以了。
美国总统对不喜欢读书的人说了一句“我真的十分同情这样的人,但我不知道如何提供帮助。”是的,对于不喜欢读书的人,美国总统都爱莫能助,我们平民还能有更大的本事吗?
但世界上总会有沉迷于读书的人。约翰 •费里尔就写了一首关于沉醉读书之趣(险)的诗歌,“这是一种多么纯粹的快乐啊,当我的双手第一次打开那本精巧、珍贵的书,黑色的封皮,闪着微光的金字!”
拉迪亚德•吉卜林讲了读书的用途,特别提到书籍是幸福生活的必需品。他说:“对于文学的热爱是否就是大多数人生活的主要情趣所在,甚至是一个民族的主导精神。但是,如果人活于世却不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学,并且对经典作品和文字的价值没有什么见解,那他就像一个运动员在到达赛场前,还不了解自己从事的体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只会手足无措。他不知道比赛的最高纪录,所以也不知该如何为自己树立目标。”
“如果我们不留意文字和书籍,我们可能会变成一个孤陋寡闻的发明家……”
亚瑟•叔本华讲了书本与阅读,他指出“为愚人写作的作家总是不缺读者。”
威廉•格拉德斯通,英国前首相谈如何规划与收藏书。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任何一本书都不应该被肆意搬弄或硬塞在书架某处。
据说格拉德斯通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随身携带一本书,根据他自己的估算,他所读过的书超过2万本,其中大约一半标有他的旁注。他在文章中写了一句感动了我的话:“在一个充满书籍的房间里,没有人会感到孤独。”
1889年,他在威尔士的哈瓦登建立他的同名图书馆。他是英国唯一一位建立自己图书馆的首相,现在这座图书馆也提供酒店服务。格拉德斯通为图书馆提供了 4万英镑和超过3万本私人藏书。现在这座图书馆的藏书量超过20万部,涵盖各类主题,包括格拉德斯通自己的书信。
我也想建立自己的家庭图书馆。所以首相的这一个篇章是我的精读内容。
首相认为买书之人一定是爱书之人,他的爱是特久的,而不是暂时的,他的问题是如何最好地保存他的书。
首相认为我们收藏书籍时需要考虑三件事:经济支出、排列的规范性和查阅的便利度。
在私人图书馆中,书籍服务通常由用书人来提供,这些书会根据主题进行分类和摆放。
将书籍按主题分类,可以有五个门类:(1)科学(2)哲学(3)艺术(4)历史(5)杂志和期刊。
我看到这个主题分类,感觉不适合我的情况:我的书籍中,大部分是属于文学类的。这让我想起了一位已经失联的朋友张文源,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一个宾阳人对我说过的话,他说我的书籍文学类偏多,哲学类、自然科学类偏少。
直到现在,还是文学类书籍多,哲学类也有,但大部分是宗教类,而自然科学类的书籍大多是儿子的大部头。或许在我的意识里,我还是希望孩子读书要丰富一些,理性一些,不要像我那样感性。
首相还提出,为了保证图书馆的良好运转,需要将全部藏书按字母顺序编录。
这一点应该是很重要的。一旦搞乱了,应该就很难找书,特别是藏书多的图书馆。
这让我想起了我读大学时的第一份打工。我读的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刚上大学没多久,学院图书馆的馆长在我现代汉语老师的推荐下找到了我,让我组建一个小队伍去有偿整理图书馆那些乱了的书目卡片——就是要按照字母顺序重新排列。
那时,幸好还没有谈恋爱,要不,一大堆乱七八糟的卡片,谁还有那么大的耐性去一张张重新排序啊!好像那时在我的带动下,是整个宿舍的八名舍友花了差不多两个学期才整理完。
家庭图书馆,还是要按照主题分类和编排字母顺序排列好,然后再放上书架,这样找起书来才不致眼花缭乱,手足无措。
藏书,有一个问题是绕不过去的,那就是书架。首相说,有两个因素至关重要。
首先,书架照例必须固定牢固;
其次,所有或大部分书架应靠于墙面,书架延伸至房间尽头,并保持适宜的距离,书架纵深度应该是单行书本宽度的两倍,并应该保持并排,各自面朝过道。
我们要遵照馆藏最大化、空间最小化的原则,即使每个房间有一道走廊,高度也不应超过 16~18 英尺。
这一点可以参考,但不可以照搬。因为我家未来的藏书馆比较袖珍,书架只能靠于墙面。但可以考虑在书架下摆放沙发。还可以考虑书架设置一个尾架。
首相还提出如何使海量的藏书易于取阅。他建议让每行书架宽三英尺,深十二英寸(足够放置两面八开本),高九英尺,从上层书架取书,只需借助一个两级台阶的木凳,高不超过三十英寸,并且只需单手即可轻松取用。我认为墙面可用空间为八英尺,三列书架,尾架只需要多加三英尺五英寸,而书架之间的窄板将紧贴墙壁。满足这些条件后,上述书柜可以收藏超过 2000 部八开本。
总之,首相的建议值得记录和参考。
弗朗西斯•培根在《论读书》里解读了书本对人的塑造之路。名句有:读书使人充实,论辩使人机敏,写作使人严谨。
如果一个人鲜少写作,他需要很强的记忆力;如果他不常辩论,则需要有过人才智;如果他很少阅读,就需要足够的狡黠来掩盖自己的无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缜密,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此外,适当的阅读可以疏通心理的瘀,正如适当的运动能够疗愈身体的疾患。每一种心理的瘀滞,皆有良药可医。
但培根也指出“有些书只需浅尝辄止,有些书网囵吞下便可。”
约翰•科林斯 •斯奎尔谈的是“弃书”,他告诉我们如何最大程度缩减藏书规模。
一本好书,是珍贵的精神产品,充实头脑,抚慰身心;一座书架,既是一个人的小世界,也建立起小世界和大世界的联结。
编辑推荐此书的第一个理由是“选书、读书、藏书、弃书指南。用宝贵空间收藏必要的书,用宝贵时间读有价值的书。”
第二个理由是“学习如何通过读书塑造人生。了解前辈读书人的读书经历和哲思,打造自己独有的精神世界和成长路径。”
每一个人的世界本来是很狭窄的,但只要你喜欢看书,它就有可能变得无限大。一个人的世界在书架上。你是怎样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