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父母的角色要适时变化,给孩子所需的心理营养,那孩子的不同发展阶段到底需要什么心理营养呢?今天就来分享一下。
一、 0-1岁婴儿期 信任VS不信任
婴儿期的孩子需要父母无条件的关爱:饿了需要喂养、害怕了哭泣了需要抱抱,满足孩子生理心理需要,为以后成长为一个开朗、信任自己和别人的人打下基础。如果这时候需要没有满足,孩子会缺乏安全感:极度害怕被遗弃,无法信任别人和自己。甚至会有暴饮暴食、过分需要他人夸奖的倾向。
这时候父母要做保姆型父母
二、2-3岁 幼儿期 自主VS羞愧
幼儿期孩子通过学习控制自己生理机能(如控制大小便)来获得自主感,慢慢觉得自己对世界有一份影响力。如果这时候需要没有被满足,孩子会觉得自己自卑、无用、不可爱;觉得自己存在的价值取决于对别人的重要性;经常作出不恰当的道歉;不能拒绝别人的要求。
父母要做指导型父母
三、4-5岁 儿童期 主动性VS内疚
4-5岁的孩子喜欢幻想、创造,可以通过过家家这样的游戏发展出主动性。如果需要得到满足,孩子会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发现出一份健康的好奇心。如果家长打压孩子的新尝试,孩子会有内疚感、犯罪感,会变得怕犯错、回避风险、隐瞒错误。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不能、不敢表达自己的感受,感情上负上过分的责任,不断讨好别人。
父母要做训练型父母
四、6-11岁 少年期 勤勉VS自卑
孩子开始与别人比较和竞争。如果孩子得到鼓励,会变得有活力,更自信;如果孩子总是受到批评,孩子不会自觉地做事,产生不配做某事、不及别人的感觉。如果总是给予负面评价,孩子可能凡事过分要求完美、经常拖延、不知道如何达到目标。
父母要做教练型
五、12-21岁 青春期 身份与角色困惑
孩子需要探索自己的梦想和感觉,改变想法及尝试新方向,发展成为一个接受自己的人。如果青春期得到正向引导,孩子会接受自己生理上的变化,界定自己对异性、同性、同辈里的身份,同时学会如何看待世界,对人生大方向有了把握。但如果家长不支持他的各种想法,又不引导他探索,强逼孩子进入某一角色,孩子会形成反叛性格或者变成一个轻浮的人。甚至会通过不断谈恋爱、凭自己拥有的东西、认识的人以及工作成就来界定自己。
这时候父母要做导师型
这是孩子整体成长的路径,但每个孩子也会有自己个性特征,要因人而异。如果错过了满足需要的最佳阶段,成长出现困扰,也不必纠结,相信爱和付出能弥补成长中的缺陷。一切问题的产生,积极应对,都会变成成长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