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痴迷于研究学习方法。为什么要研究学习方法呢?
首先是因为这是21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的世纪,有太多的新事物、新物种冒出来,我只看到了表面,甚至看不懂。我想花时间把这些新事物、新物种一个个研究透彻,但限于精力有限,难以实现。我相信,虽然现在世界发展出那么千变万化多丰富多彩的元素,一定有一些相通的底层规律和逻辑在下面。于是我想,能不能通过研究学习方法,进而用高效的学习方法去研究这些规律和逻辑,最终掌握跨界融合的能力?人类文明史发展至今,衍生出许多学科:物理学、数学、化学、生物学、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学……这些学科各自独立发展,但又相互渗透,这使我更加坚信,那些底层规律和逻辑就是一座桥梁,把各个学科联系起来。
第二个原因是,直到我开始研究学习方法之前,我从来没有思考过“学习”二字。什么是学习?人是怎么学习的呢?为什么有的人轻轻松松就能拿下好成绩,而有的人挑灯苦学还是改变不了当学渣的命?过往的上学经历给我烙下一个关于学习的刻板印象,学习就是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解,并接受考试以验证学习效果。借用李笑来的话,这顶多算是出版。
回到正题。研究学习方法,本质上是研究“意念肌肉”如何工作,即大脑是如何运作的。而大脑的运作,指的是它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输入大脑的视觉、听觉、嗅觉等信息洪流。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人的大脑无时不刻不在运行。比如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外面就不断有各种嘈杂的声音传入耳朵,我的大脑就必须在我写文章的时候,“抽空”去处理这些杂音。
和学习直接相关的三个大脑区域是:新皮层(脑组织的薄薄外层)、内嗅皮层、海马。内嗅皮层类似于某种过滤器,专门过滤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感觉涌入大脑的信息;海马是构建新记忆的地方;新皮层用于储存显意识记忆,某种信息一旦被打上“储存”的标记,就会被存放到新皮层。这就是大脑学习机制的轮廓。从这个轮廓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些额外的信息。比如切除海马后,必然导致不能再产生记忆,也就是一个人彻底地活在当下。对新皮层的破坏有可能导致失忆。
不过这里面还是有一些问题尚未明确的。
对于内嗅皮层,它有没有一套过滤机制?如果有,这套过滤机制是怎样的,或者说它是基于什么标准决定哪些信息能够进入大脑,淘汰哪些信息?每个个体的过滤机制都是一样的吗,还是因人而异?切除内嗅皮层,那些信息会不会一拥而入,大脑因承受不了那么巨量的信息而“宕机”?
海马是如何构建新记忆的?其构建新记忆的能力是否也引人而异?
既然新皮层存放着记忆,这些记忆(知识)是如何组织的呢?回忆时,大脑会有何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