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充满摩擦的20世纪60年代,第三世界革命、新左翼运动和对越战的激进反对等都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在哲学上,学者的争辩也分为两个阵营:一派是现代主义的维护者,他们试图改良现代主义;另一派是后现代主义的支持者,他们想用后现代主义取代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观点主要是:没有单一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可以作为元叙事,也没有普遍的声音可以概括全部人类经验。后现代主义提出质疑最多的就是现代主义关于欧洲中心的元叙事和用普遍理性结构去判断好与坏、真与假、美与丑的观点。因此,现代主义主张强调普遍性,而后现代主义则主张打破这种旧的看法。
后现代主义最主要的根源在于西方马克思的批判理论传统,但是多样性仍然是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的一大特征。吉鲁是教育哲学中后现代批判理论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另外还有麦克莱伦,车里霍尔姆斯、博维斯与斯坦利等。他们的教育观点主要有:伦理学可以使学生理解个人经历如何受到不同道德话语的影响,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对话之中建立一种对他人负责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们从压迫中解放出来, 教育应该赋予个人或社会以权力,学校试图建立民主和平等的社会,人们不应该将课程看作不连惯的学科和科目,要将教育内容和过程同民主社会的规则联系在一起,后现代主义者主张摒弃文化间的忧虑差别,课程应当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体验,教师应该是有改革能力的知识分子,教师是学者和实践者等等。
后现代主义者的一些教育观点至今也很值得推崇: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打造教师成为有改革能力的知识分子,强调师生互动,关注社会边缘人群的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