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呢,活着,它已经死了。
有的人呢,死了,它还活着。
现在在关系不紧密的人之间说到,他虽然活着,已经提前进入坟墓。类似于行尸走肉。思想僵硬麻木。
但是死了,就真的活不过来了,生命只有一次。说他还活着,是他还活在那些活人的心中。
他凭什么能活在活着的人心中呢,他活着的时候做出了一些惊动是事情,足以产生有力的改变。
但是若是关系还比较紧密,共生关系的孩子,的索取是不觉得什么的。如果成人,指望在某人身上,比如长大的孩子身上有回报,这个,你能觉察到的,马上商业化因为浓重。男人,生来是负责任的。好像不觉得有什么,也有不负责任的,必然有人替他扛起。这就是索取的反方向。
若是女孩子,她是没有男人哪强力的臂膀的,那怎么办呢,很自然的想到古往今来女人的生计,就是青楼,老板谁呢,老鸨,这个商业模式清晰,在不清晰的关系中,凡是袭击从年轻姑娘身上索取回报的,嘴脸和老鸨何其相似?
以前是不大觉得的,也会有感觉模模糊糊的,但是从恶魔奶爸和请辩中,这种感觉更加清晰了。特别清晰了。即便是有血缘关系的人,也是利益关系的加强版。
如果指望不上,那就没有关系了,说的不好听点,就当他死了。在这人心中,有的人虽然活着,但是已经死了。
对于亲子而言,死是一个中性词,不褒不贬。但是人死了,生命突然终结了,冲击肯定是有的。想到长久的将来这个人都消失了,指望不上啦,还是会难过的。然后再想新的办法。比如再要一个。重复之前的模式。
死了的中性的一面在于,一旦死了,任何影响都没有了。没有了正面的回报,但是负面的干扰也没了啊。所谓更扁的负面指的是,那些不负责任的子代,啃老啃得死死的,貌似有些亲代做的不亦乐乎。这个偏重于儿子,古代倡孝,多指儿子,小时候,儿女都一样,但小时候重男轻女就有了。长大后,女儿离开了家里,孝顺主要由儿子来完成。若不幸儿子不孝,甚至败家,那做父母的真的一点办法都没了好像。
所以这样的人死了倒是爽快。虽然父母可能好不到哪里去,最多扯平。所谓孽缘。
另一端,就是过分希望从子女身上获取报酬的亲代。或者在子女成长关键阶段,失去责任的父母,回报的理由是生来你,养大你。比较好的一面就是到了节假日,朋友圈里泛滥的“妈妈的味道”,孩子已经长大,离开家工作了,很久不回家,只有节假日才能团聚,这种久不见的爸爸,好的好像比对幼稚的宝宝还好。不禁令人想起了二十四孝。古代的二十四孝 ,多半做的也是要父母吃好,穿好,而且生病了要想尽一切办法治病之类的。那是在物质缺乏,条件有限的大背景下倡导的,为了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其实十分逆人性。
人们常常说,对孩子好是当然的,对老人好就没那么容易。这当然顺势,社会是向前发展的。
所以社会倡导对老人好。对于大部分觉悟力不高的人,是有一些些约束力。
可是那些责任缺失的人,对孩子不好,对老人也一般,却要求回报的人,待他们老了,他们凭什么要被尊重呢?
在健康的时候就令人心哀的人,社会的价值观也搞不定的。
所有畸形关系的人群,都是因为太密切了,没有边界感。
所谓存在即合理。在不合理的关系中,如果是受害一方,也没什么好同情。既然打不破,就只好承受。最后两败俱伤,一损俱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