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在没有课后延时服务以前,我们都是免费给学生上辅导课。
早上教师7点到学,7点40入班上早自习,大多是语文或英语。8点10分上课,11点50放学。走读的学生不多。中午12点50入班上自习,辅导学生做作业。下午大多数学生都不走,4点50放学,此时大多数教师就可以下班回家,个别教师晚上有第一节自习的不走。晚上上2节自习:第一节5点40入班到6点40,有老师在教室辅导,完成作业,铃声响起走读生就可以被接走了,在教室辅导的教师下班回家;剩下的住宿生上第二节小自习6点50到7点20,可以阅读,可以做未完成的作业,由值班领导和后勤人员看管。
可是自从有了课后延时服务,一切就都变得不一样了。不一样应该是不一样的,但我们的不一样有点让人不知道怎么用语言去描述。
早服务7点40到8点20,这个不全是语文和英语老师了,这个早上还有道法和科学教师。这样更改还可以接受,必竟道法和科学课也要进行教情学情诊断(过去叫考试,现在改名字了,但我个人认为还是一样的,只是换名不换形式而已)。
中午原来大多是一线教师入班辅导,现在课后延时服务了,后勤人员中午也有2次入班机会。入班就入班吧,因为领导考虑要领课后服务费,各个老师都要“雨露均沾”。我不理解的是门卫入班了,门卫室没人,这一个小时凭什么让宿管教师顶替呢?课后延时服务是所有教师参与的,这个窟窿能是宿管教师两个人顶替的?
再说说中午的服务时间及内容:先辅导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12点50到1点20),休息10分后学生入班,先书法练习等铃声响再做眼保健操共20分钟,然后开始上下午课。下午例会对中午时间做了调整,12点50直至1点50下课,辅导内容不变,只是把中间的1小时放到一起。休息10分之后开始上下午课。
以前第一节晚自习后走读生走了。第二节小自习铃响后,住宿学生先测温后洗漱。而现在课后延时服务了,6点20到6点50做作业,7点到7点半可以给学生播放新闻联播等。放学后,教室的教师把走读生送走才可以回家。此时走读生在门口排队回家,住宿生要测温,时间起冲突,我都不知道是看走读生回家还是看住宿生测温。下来早的住宿生没有测温就去洗漱了。走读生走完之后下来的住宿生测体温了。
国家的“双减”政策是好的,课后延时服务是为了响应政策而兴起的。规定
要科学合理确定课后服务内容形式。课后服务工作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后服务内容主要是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提倡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免费辅导帮助。
然而我们的课后延时服务呢?这样的课后延时服务你喜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