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对待家人的态度,是你最真实的人品
作者 | 樊登读书 · 张女子
大家好,我是富叔,成功的好男人,都怕老婆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胡适的故事。
60年前的2月24日,一场庆祝酒会上,胡适很高兴,众多好友、学生齐聚,畅所欲言交流学术文化观点。
71岁的他还发表了即席演讲,不料演讲刚刚结束,他突然心脏病猝发,再也没能醒过来。
出殡路上,从台北到南港,家家燃香、户户祭奠,沿路送殡的人加起来有十余万之众。
当时,“上至总统、主席,下至企台、司厨、贩夫、走卒、担菜、卖浆一一行列之中都有胡适之的朋友”。
“我的朋友胡适之”更是那时盛极一时的流行语。
和胡适交往的人,无论观念有何差异、是何身份,都对他交口称赞。
这样的好人缘,和他表里如一的好脾气是分不开的。
他对朋友如此,对待家人更是如此。
而对待家人的态度,藏着一个人最真实的人品。
对待子女,平等又宽容
胡适曾说过,看一个国家的文明,只需考察三件事:
第一看他们怎样待小孩子;第二看他们怎样待女人;第三看他们怎样利用闲暇的时间。
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胡适在这三件事上都树立了好榜样。
并且将“怎样待小孩子”放在首位,可见子女在他心中的地位。
在胡适看来,将子女抚养长大,是一份心灵上的寄托和享受亲情的温暖过程,也是参与一个真实生命成长的宝贵经历。
正如他在《我的儿子》一文所说:
“我养育你,并非恩情,只是血缘使然的生物本能。
所以,我既然无恩于你,你便无需报答我。
反而,我要感谢你,因为有你的参与我的生命才更完整。”
胡适的这番话,表达了对子女之爱的最高境界。
父母应该感谢并珍惜眼前这个天真可爱的孩子能成为我们的儿女,这是天大的缘分。
拳拳怜子意,切切慈父心。
除了讲求平等之外,胡适很尊重子女的选择,他主张让孩子们过自己的生活、走自己的路。
鼓励他们在独立生活中学会承担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
1929年2月,胡适曾带着大儿子胡祖望到苏州演讲。
在朋友的学校上了一天课后,孩子便很喜欢当地的学堂。
回来后,夫妇二人商定,想送他到苏州上沪江大学附中。
临别前,胡适给祖望写了一封家书,心疼他小小年纪就离开家庭。但他强调:
“我们为你想,离开家庭是最好办法。
第一使你操练独立的生活;第二使你操练合群的生活;第三使你自己感觉用功的必要。”
他还告诉孩子:志气要放在心里,千万不可放在嘴上,更不可摆在脸上。
如果说,母爱给孩子带来的是满足,那么父爱则指明了未来方向。
因为讲求平等、尊重孩子的喜好与选择,他便依从祖望选择自己喜欢的机械专业,还与他成为美国康奈尔大学的校友。
后来胡祖望成为工程师,婚姻更是美满幸福。
即使对体弱多病的小儿子胡思杜,胡适也要他离开上海的家、独自到西南联大读书,并把没有过早独立称为胡思杜“最不幸的一点”。
想想当年兵荒马乱,胡适却敢于让读中学的儿子离开家庭,“操练独立的生活”。
这样的“教子经”,时至今日,仍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正如胡适所说:“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身为父母,理当如此。
对待婚姻,善良而慈悲
1917年秋天,胡适留学回国。
同年12月,遵从母命,他与江冬秀完婚。
这一年,胡适26岁,而从订婚到结婚的十余年里,他和江冬秀从未见过面。
婚后,胡适惧内是出了名的。
他也不怕这事在北大传开,还经常搜集古今中外怕老婆的名人故事,讲给大家听。
有次巴黎的朋友送来十几个铜币,上面有“PPT”三个字母。
胡适看后就和朋友开玩笑说,什么时候成立了“怕太太会”,就把这铜币做会员证章。
江冬秀酷爱麻将,经常违反规定在宿舍偷偷打。
胡适屡次劝阻未果,最终为了满足太太,他便买了房子搬出去住。
特别是出任中国研究院院长后,举家搬到台北。
他更是一掷千金买了两套房,一套全家住,一套专给江冬秀搓麻将。
没时间做饭,她就煮锅茶叶蛋凑合,胡适也乐在其中。
难怪张爱玲不无羡慕地说:
“胡适和江冬秀的婚姻是罕见的幸福的包办婚姻。”
著名史学家唐德刚也曾评价江冬秀“成了传统中国社会最后一位福人”。
男人对妻子的态度,决定了婚姻的温度。
胡适的尊重与爱,让他与江冬秀的婚姻里藏着不同寻常的深情。
一段好的婚姻,往往需要一位内心柔软的男人,懂得欣赏、体贴另一半。
正因如此,精明能干的江冬秀也竭尽全力分担家庭重担。
不单替胡适尽孝、更是婚后抚养儿子,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
她和胡适一样热心肠,为家乡铺路修桥,资助林语堂、季羡林等人求学,为胡适挣得很多好名声。
江冬秀对胡适一生最大的影响,就是力劝他不要从政。
生逢乱世,她没怂恿丈夫做大官、追求荣华富贵光宗耀祖。只求他做学问教书育人、平平安安过一生。
胡适也一直拒绝出任任何职务,但在民族危亡之时,胡适临危受命担任中华民国驻美国特命全权大使。
为此,他给江冬秀写信:
“现在我出来做事,心里常常感到惭愧,对不住你。
你总劝我不要走上政治路上去,这是你在帮助我……战事一了,我就仍旧教我的书去。”
一位是留美年轻教授、一位是乡下小脚女人,二人的身份和地位完全不匹配。
但他们相互搀扶、相濡以沫,直至走到人生终点。
胡适曾说过婚姻的秘诀就是四个字:久而敬之。
所谓敬,就是尊重,尊重对方的人格、包容对方的缺点,才有永久的幸福!
有夫如此,夫复何求。
对待父母,听从且孝顺
胡适4岁时,父亲便去世了,母亲冯顺弟刚刚23岁。
她记住丈夫临终嘱托,要让胡适多读书,做一个有用的人。
那时,每天天刚亮,他就会听从母亲早早起床。
说说昨天自己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让母亲放心自己会用功读书。
在学堂里,他常常是第一个到的。等先生来了,他背了书再回家吃早饭。
家里没钱,而胡适的大哥又败家。
每逢年节,家里总有许多人来讨债,坐在大厅不走,可他的母亲面不改色、从容应对。
因是新年,母亲也没有怒色、不曾过年时节责怪他大哥。
胡适不忍见母亲这般隐忍,所以他从小便养成温顺的性格,处处孝敬、听从母亲。
1904年,在母亲鼓励下,年仅13岁的胡适便前往上海求学。
临走前,按照母亲旨意,他与年长其一岁的江冬秀订婚。
虽还是一个懵懂少年,与江冬秀也并未谋面,但他未提出半点异议。
他深知母亲不易,自己在外漂泊求学,幸得江冬秀代他尽孝,胡适对二人都充满感激。
1918年11月,胡适母亲病逝,年仅45岁。
此时距胡适完婚还不到一年,得知这一消息,胡适急忙与江冬秀回老家奔丧。
悲痛欲绝的他,写下《先母行述》:
“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
平生惨痛,何以如此!”
胡适曾说过:“世间最可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
所以他提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而一生的宽厚仁恕,正是受教于他的母亲。
1930年,已经人到中年的胡适写了一篇自传体散文《我的母亲》。
通篇没有华丽辞藻,却溢满了真挚情感: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写在最后
“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是他人送予胡适的一幅挽联,可谓是对他一生恰当而中肯的概括与评价。
据考证,胡适一生共获得过36个博士学位,还曾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以提倡“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被国际学者公认为“中国文艺复兴之父”。
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先驱,却将家庭看得极其重要。
而判断一个男人到底靠不靠谱,主要还是看他如何对待女人和孩子,即如何承担照顾父母、妻子与孩子的责任。
从家乡走出去看中国,又从中国走出去看世界,胡适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
但他对家庭的眷恋和思念,却也从未停止与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