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料的大脑万里挑一。
最近听老路的用得上的商学课,第二讲“比较优势”的题目:我做的比你好,就应该我做吗?一下子就吸引了我。
有人说经济学中本身就蕴含着很多的心理学常识,经济的较量终究还是人们心理的较量。而我喜欢的东西再广泛,也愿意拉回到自己的本行里套一套。
光是题目就让我想到了父母愿意凡是包办的场景。
路骋的案例都是商业上的,比如老板即使有相对优势,但也要把一些简单的工作交给具有比较优势的普通员去做。
一是老板自己能够腾出时间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二是给员工一个机会。其实本来就是双赢的事情,但对于那些英雄式的老板来说转过这个弯儿还是比较困难的,他们总会认为我花两个小时教你完成任务,还不如自己花半个小时做了。
可想而知时间长了这家公司将会混乱成什么样,老板没有时间做更好的决策,老板抢了员工的活儿,员工没得可干,老板还觉得自己请了一帮吃闲饭的。
而在我们的亲子关系中,作为父母好似一直扮演着英雄式老板的角色。
家长总会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其实典型的事件就是没有耐心教会孩子,不愿意等待孩子。
当遇到拖拉的情况时家长总是一边满脸的不耐烦,一边还是自己操办了。
记得曾经有一位家长说:教他收拾书包,还不如我帮他收拾了,不够费劲的。教他洗衣服还不如我快点帮他洗了。
确实,收拾书包、洗衣服之类的事情父母是有相对优势的,因为对他们来说做这些事情的机会成本要高出很多,他们可以利用收拾书包、洗衣服的时间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起码看几篇育儿文章呢。
相反要是把机会给了孩子,这点时间可能就会成为以后孩子成长的前期投资。而对孩子来说他们绝对是有比较优势的,他们不去洗衣服、收拾书包,可能只是玩会儿游戏,甚至发呆。
当然也有家长会说:我来全全操办是为了让他做更有价值的事情,就是学习。这样看似孩子的机会成本就提升了。
不过这里涉及的只是家长因为不耐烦而包揽孩子可以做的事情,前面的这种情况不属于此类,但也有它也有其不恰当之处。
之前有一位朋友的高中生女儿,迫切的自己一个人坐飞机来北京找我,说想辍学。从小学到高中她一直就是一个优等生,但在家里妈妈连筷子都不会让她摆,觉得那是在浪费时间。希望以后有机会探讨这个话题。
今天我们还是回到“比较优势”这个概念中。其实父母愿意包办的背后是父母耐心不够,不愿意等待。
前段时间参加了一个培训,当时有一位教授问我们最好的教师的标准是什么?我们说:有爱,热心、专业等等。她说是:耐心,是愿意等待孩子慢慢成长。
她说他的孩子当初中途插班进了一个特长班,前面落了很多基础,天赋又不是很强,所以也没抱什么希望,只是大家学就跟着学了。但偏偏就遇到了一个愿意耐心等她成长的老师,经过几年的陪伴,孩子已经拿到了很高的等级证书。
所以我们多一些耐心,等一等花朵的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