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作于2008年5月22日)
文化是一种相对抽象和无形的东西,但只要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它就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管你是否意识得到。
企业也是一样,自诞生那天起,它就有了自己的文化。企业文化有优劣之分,但绝没有有无之说。
企业文化是什么?众说纷纭,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我认为企业文化就是一种习惯,是企业老板一只无形的手。
企业有两个统帅,一个是有形的,一个是无形的,有形的是企业的老板,无形的是企业文化。企业老板不可能触及到每位员工、每个角落,企业文化却可以延伸到每位员工、每个角落。所以企业文化的作用不可低估,不可替代,它可以起到统一员工思想、指导员工行为、弥补管理不足等作用。
电视连续剧《亮剑》中有一个灵魂人物李云龙,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企业也是如此,唯一能够使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力量是文化。
企业规章制度的建设是企业文化的保障。企业文化,简单通俗的讲,就是规章制度的升华,管理要靠制度的落实,员工要靠制度的约束,通过制度的约束,规范员工的行为习惯,进而达到一种不需要想起,谁也不会忘记的文化境界。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再好的制度也得靠强有力的执行才能得以落实。
香港的文明是怎么得来的?是靠罚出来的。公共场合吸烟罚款5000,随地吐痰罚款1500。我们以前到北京,曾见到过“随地吐痰罚款5元”的警示,有人被罚5元后愤愤不平,很有情绪,给10元要往地上再吐一口。我们一对比,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首先还是管理制度的问题,其次是文化氛围的问题。如果随地吐痰罚款500,你看他还敢不敢再吐一口凑整1000呢?所以,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是靠强有力的制度做保障的。所以许多优秀的企业都有一套很强大的执行力文化。
我参观过蒙牛,蒙牛的文化就是“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其实这句话不是牛根生讲的,但这样的理念和行为也符合蒙牛的特点与要求,所以也就变成了蒙牛文化的一部分。你到蒙牛看到的是“人走人道,车走车道”,两人可以并排走,三人就得排队走,任何人不能逾越黄线;还比如蒙牛在职工餐桌上竖一块牌子“若想剩饭,请不要在此就餐,否则向希望工程捐款50元” ;人多拥挤,难免发生争吵,他们又在食堂门口竖一块牌子“太阳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气大。”这就是文化对人的约束,对员工行为的一种规范和引导。这种思想和文化肯定能塑造人,必定能成就一个企业。
东源集团从两台链轨车起家到今天拥有10多个亿的资产,它也有一套非常好的文化在支撑,比如我们一直倡导:“不看做事的过程,只看做事的结果”,“不怕做错事,就怕不做事”。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老板的每项决策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落实。比如2003年绕城公路的建设,老板力排众议,拍板定案,大家虽然意见不一,但一声令下,大家还是不折不扣的执行,经过不到一年的建设,于2004年9月8日通车。所以给我的体会是:“世上只有想不到的事,没有做不到的事。”
所以说,企业文化的形成一定是先靠制度的执行,最终形成习惯,这种习惯是可以激发人的潜能的。假如我们把这种文化灌输到公共关系上,有关人员就会自觉的给自己制定一个行动纲领,老关系“寸土不让,”新关系“寸土必争”;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思想。
事难办,说到底,不是人家的问题,用一句玩笑话讲,是我们“没有按套路出牌”,只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没有办不成的事情,这跟执行力是密不可分的。
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照搬照抄。有的人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去贴在墙上,喊两句口号,搞几次活动,以为这就是企业文化。其实那仅仅是一个文化的外在表象,企业要真正解决问题,只能靠强有力的制度执行。正所谓文化建立在行动中。那些标语、口号只是企业文化建设方向的理念表现形式,是我们要执行的一个目标符号。
人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从逆向思维的角度讲,知识本身没有力量,转变为行动才有力量。企业文化也是如此,许多成功,不是因你知道多少,而是因你做了多少。文凭不等于水平,学历不等于能力。许多企业家的成功不在于知识的多少或能力的大小,而在于行动!
文化与制度,是企业的两肋,缺一不可。文化是软的,制度是硬的。只有软硬兼施,刚柔并济,才能将企业治理到极致。光有文化没有制度,企业要么自然推动,要么软弱无力;光有制度没有文化,要么执行有力,要么执行崩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