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
周围突然出现了很多爱学习的人。他们平时利用分答app向专家提问,周末参加英语班,就连地铁上,都在拿着Kindle读书。他们的目的都一样:学习。
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更新速度已经由工业时代的20年翻一番,变成了网络时代3年翻一番。
李笑来老师说,人一生的职业只有一个,就是学生。这不仅体现了李老师谦逊的态度,也再次诠释了中国的古话:活到老,学到老。
这个态度没有问题和做法没有问题,但是面对如此海量的知识,如果想全部学会,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全学不会。
最近在某网上看了一本书,叫《学会学习》,光书名就一下子击中了我。作为一个自诩为主动学习者,奔跑在斜杠之路的上进青年,无数个夜晚熬夜学习却收效甚微,立即下单啃了个痛快。
书中记录了众多名人学习的经验总结。他们有调皮的爱因斯坦,有奢侈品一姐香奈儿,还有跑步中写作最棒的、写作中跑步最棒的村上春树先生,读来收益匪浅。干货总结如下:
1. 德鲁克-学习先要明确目标
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众多管理人的案头必备书。作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在自传中说道:工作之余,我每年都会给自己出一个题目,然后花三个月时间集中学习。
这是主动学习的表现。确定自己要学的内容后,用三个月时间集中精力攻克。日夜思考同一件事时,会调动平时出于待机状态的潜意识,进步自然会快。
学习也是如此,只学跟你目标相关的知识。现在微课很火,各类办公技能、英语、理财课程比比皆是。因为课程大多免费或10块钱就能上,即使讲师水平很一般,一堂课也能够吸引2-3k人同时在线学习。
可是由于课程一般设置较少,一个主题少的一节,最多的也不过10节课。这么短的时间内,学员接收的只能是皮毛。很多人只是为了转发朋友圈,告诉朋友我在学习而已,到头来不过为主办方和讲师做了免费宣传。至于是否学到东西,他们根本不在乎,反而会耽误自己晚上看美剧的时间,何苦呢?
圣经上说,众人以为美的事,要留心去做。想想国人的本性,能够凑到一起做的事,不是中年人看正室斗小三的热闹,就是大妈们抢购鸡蛋因为便宜了五毛。
你如果知道自己去哪儿,全世界都会给你让路。如果你不知道要去向何方,全世界都会给你添堵。嗯,就是这么回事。
2. 爱因斯坦-张弛有度,劳逸结合
受会弹钢琴的母亲保利娜影响,这个聪明的萌老头儿工作一直深爱着钢琴和小提琴。他甚至说:如果当不成物理学家,现在应该是个音乐家吧。高科学的一向严谨,能够对成为音乐家这么自信,想必爱先生也是在音乐上积分满了1W个小时了吧?
他在6岁时,在母亲的建议下开始学小提琴,并且一直学到14岁,甚至还跟喜剧大师卓别林一起合奏过,如果他们能一起演出却个名字的话,我觉得2人名字各取一字,就叫“别爱乐团”。
猫群的才女蜜丝赵在简书写了一篇文章,叫《有一个拿得出手的爱好有多重要》,文中的女主通过钢琴这个特长,在家庭和单位中左右逢源,十分受欢迎。
优美的音乐能促使人体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乙酞胆碱等物质,起到调节血液流量和神经细胞兴奋的作用。节奏明快的音乐具有兴奋作用,能使人心跳加快、情感振奋;而节奏缓慢的音乐,能使人产生欢乐的情绪,起到改善大脑皮层功能的作用。
小伙伴曾经学过钢琴、练过吉他,但都放弃了。其实放弃了也没关系,就当试错好了。书影音运动都可以当成爱好,不必非要以人前表演为目的,爱好的作用首先应该是娱乐自己的身心,而不是反过来。
3. 香奈儿-审视自己是女人宝贵的奢侈品
在一本叫做《香奈儿的态度》的书中,记录了香奈儿的一个习惯,就是对着镜子审视自己。镜子是非常严厉的,它能把完全折射出真实的我。在我对视镜子中的自己时,镜子诉说着真实的自我。目光精准,有能力,乐天派,激烈、诙谐幽默,生性多疑的一个法国女人。
很少能够有人能够这么深刻地认清自己。我们要么自卑,感觉浑身一无是处;要么自我感觉太好,I am the king of the world(我是世界之王)。其实大多数人都介于两者之间。
李笑来在《把时间当做朋友》一书中说,应该花一天的时间思考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然后拿出一张纸,分别写在纸的两侧。你会发现自己没有想象中有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领导气质,也不会像一无是处的卢瑟一样身无长物。通过罗列,把自己完全剖开,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接受任务前,要学习新技能前,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有把握的去做,否则不要轻易接招,毕竟步子迈的大了,容易扯着蛋。
名人的学习方式,也只能给我们提供参考而已。鞋子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适合自己的,才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