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电影《起跑线》正在热映,赢得了不少赞誉。我也深有其感。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国情,但望子成龙之心父母皆有之,可怜天下父母心!
影片讲述的是:父亲拉吉是个生活在印度德里的服装店老板,他和太太米塔为了女儿上小学的问题操碎了心。米塔主张女儿一定要读最好的私立学校。在她心中,公立学校教育水准不高,环境设施不好,更重要的是无法给孩子的未来打造一个高大上的“朋友圈”。但是,想上私立学校并非易事,首先孩子得先经过面试。纠结再三,夫妇俩决定加入这场抢夺教育资源的大战当中。他们绞尽脑汁,却挫折不断。
异地购房--划片入学、深夜排队领表、动用关系找官员写条、企图金钱贿赂学校领导、学校家访、面试家长、参加各种兴趣班等等,这样情景何尝不是我们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虽然电影是艺术的加工,但它毕竟来源于生活。为何此片能如此之火,因为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揭露了社会的弊端,抨击丑陋,宣扬善良与真诚才是此片的真谛。
“学校就是阶级”,一点都不错。好的学校,意味着跟优秀的团队在一起,意味着优秀的交际圈。清华北大毕业的学生能跟别的学校的学生一样吗?当然不排除个别现象。
家有熊孩子一枚,今年正面临着小升初。昨天三模考试,164.5分,总分240.阶段性综合评定A级。距离郑州的五大名校还有至少30分的距离。距小升初考试只有二个多月了,感觉距离越来越远。孩子这一段倒挺努力,比二模成绩高了不少。孩子不够聪明,如果勤奋上谈不上的话,那只有划片了。
现在虽然放开了二胎,但是对于高知分子好多选择了放弃。因为养一个孩子的成本太高了,面临太多的现实问题。经济、精力、房子还有职业的影响。孩子从一生下来,就参加什么早教班、各种兴趣班,结果呢?没有发现他对什么特别感兴趣,目前倒是对足球怪狂热,可中国男足还是那臭水平,狂热有啥用?哎,一声叹息!
所谓的起跑线,其实与孩子本身的资质无关,而是与父母的工作和金钱实力有关。教育最重要的目标不是成才,而是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从小到大,给他报过N个班,在教育上投资花钱无数,与其说是为了让小孩更有竞争力,倒不如说这一切的背后,是家长的攀比心作祟。这种攀比心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压在小孩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而大人在此过程中也得跟着一起受罪。矛盾心态中,一方面心疼孩子,一方面又怕孩子掉队,怕孩子长大后埋怨,害怕孩子以后啃老。
顺其自然,不必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