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简友给我发简信:瓶颈了?怎么不见你更文?感动于简友关注的同时,也在想:难道真的到了写作的瓶颈期?
到简书写作两个月,基本按计划隔日更文,可现在离上次更文已有一周,却还没有写出新的文章。
素材库里还躺着57条以前积累的线索和题目,可现在面对这些题目,要么觉得以前的思考太浅显,其实没什么写作价值;要么觉得素材和情绪积累不够,激发不起写作的欲望。总之,57个题目无一可写,可也舍不得删。
如果真的到了瓶颈期,说明通过前段的写作,眼界水平已有所提高,开始面对自己的局限,冲过去,就能达到新的高度。问题是:这真的是瓶颈吗?不是自己的懈怠?
已经习惯了受命而作,也还没像简友描述的那样“脑子空空如也”。真得坐下来,也不是写不出文章。问题是这几天就没让自己进入写作的状态。自己似乎是在逃避写作,而且还在为这种逃避寻找各种理由。
此前最后一篇文章,写于上周外出培训的第二天。其后的两个晚上,就再也没经得住同事的说服引诱,都是打牌到半夜。给自己的理由:人毕竟是合群动物,不能扫大伙儿的兴,也不能显得太清高。
到家两天后一直没动笔,给自己的理由是:鞍马劳顿,需要好好休整;再说白天攒下一堆工作,回家还要弥补一下过去几天的缺位,和老婆孩子共度美好时光。
到了周末,理由更加充分:应该回老家看父母了。白天自然是各种事,晚上,看着老爸老妈期待的眼神,还是陪他们打牌吧!北方没有全民打麻将的风气,老妈这个年龄,要找个打麻将的伴儿真不容易,而且她也不喜欢与外人打。每次回家,陪老爸老妈玩上几局麻将,再加点小彩头,是他们最期盼的事情之一。
一直这样给自己找借口,好像真的没有时间写作了。其实,以前的文章,不也是在这样的状态中挤出时间写的吗?说到底,是自己懈怠了。与写作两个月的蜜月期已过,没有了刚开始的新鲜感。
再深入想想,懈怠也是遇到瓶颈的一种表现。瓶颈不只表现在写作内容的匮乏和写作水平的限制,还有写作激情的消退和对写作意义的怀疑。
简书为普通人规划了一条写作成功之路:低门槛进入,找到深耕的方向,积累一定数量的粉丝和喜欢,成为推荐作者和签约作者,开课变现或组建收费社团,出版纸书。这条成功之路看上去很美,好像也不难。
但不得不说,自己并不完全认同这条成功之路。总感觉,这里面急功近利的味道过于浓厚。特别是写作一两年就开课收徒,不应该成为一种成功的示范,更不应该成为写作的价值取向和归宿。
当然,自己属于吃不着葡萄的人。道路可以自己选,不应该对别人进行评头论足。问题是,对简书平台的判断,影响着自己的写作态度和方向。
其实之前的写作,一直是在享受简书低门槛带来的福利。像所有来到简书的人一样,觉得“我也可以成为一个作者”,这种新鲜感和满足感伴随自己走了两个月。
如果自己是一个纯粹喜欢和享受写作的人,也许应一直安于这个阶段。或者自己纯粹是一个想从事功利写作的人,就应该在简书规划的成功之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可修炼毕竟不够,一直有一种被简书规则和人群裹挟前行的感觉。
记得一位作者写过一段话,大意是:写作可以是功利的,也可以是随意的,就怕在功利和随意间游荡和纠结。我想,这几天的懈怠,也许是潜意识里的一种逃避,或是一种蓄势。
面对瓶颈,最需要的是坚持。经受过马拉松的历练,体会过最艰难时刻的坚持,这应该不是问题。问题是接下来做什么。
思考还在继续,不能停的是多看多练。朱光潜老先生说过:学文学第一件要事是多玩索名家作品,其次是自己多练习写作,如此才能亲自尝出甘苦,逐渐养成了种纯正的趣味,学得一副文学家体验人情物态的眼光和同情。
只要这种修炼还在继续,相信瓶颈和懈怠,都能闯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