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整理“肉桂”这味药,在有限的古籍阅读后发现大概在宋以前,没有专门的“肉桂”的药性解释,大多将桂枝、桂心、肉桂之类统一在“桂”这一味药下阐发。在《神农本草经》有牡桂和菌桂之别,有说牡桂对应现在的桂枝,菌桂对应现在的肉桂,但菌桂有解释是桂树的根部,而现在的肉桂是取桂皮,还有不少疑惑。
现将“桂枝”这一条整理出来,以作对比。
一,神农本草经辑校
牡桂和菌桂参看“肉桂”中相应内容(链接)。
二,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
味辛,温,无毒。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心痛,胁风,胁痛,温筋通脉,止烦出汗,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生南海山谷。
南海郡即是广州。今世用牡桂,状似桂而扁广殊薄,皮色黄,脂肉甚少,气如木兰,味亦类桂,不知当是别树,为复犹是桂生,有老宿者尔,亦所未究。
三,本草衍义 (宋 寇宗奭) 汤液本草 (元 王好古)
这两书中同《本经》一样,有“桂”条,详见“肉桂”篇(链接)。
四,本草三家注评注
桂:气味辛温无毒,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张隐庵曰:桂木经冬不凋,气味辛温,其色紫赤,水中所生之木火也。
肺肾不交,则为上气咳逆之症,桂启水之生阳上交于肺,则上气平而咳逆除矣。
结气喉痹者,三焦之气不行于肌腠,则结气而为喉痹,桂秉少阴之水气,通利三焦,则结气通而喉痹可治矣。
吐吸者,吸不归根,即吐出也,桂能引下气与上气相接,则吸入之气,直至丹田而后出,故治吐吸也。
关节者,两肘、两腋、两髀、两腘,皆机关之室,周身三百六十五节,皆神气之周行,桂助心火之气,使心主之神,而出入于机关,游行于骨节,故所以利关节也。
补中益气者,补中焦而益上下之气也。
久服则阳气盛而光明,故通神;三焦明通会元真于肌腠,故轻身不老。
叶天士曰:桂气温,秉天春和之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润泽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
肺为金脏,形寒饮冷则伤肺,肺伤则气不下降,而上气咳逆矣,桂性温温肺,肺温则气下降而咳逆止矣。
结气、喉痹、吐吸者,痹者闭也,气结于喉,闭而不通,但吐而不能吸也。桂辛温散结行气,则结者散而闭者通,不吐而能吸也。
辛则能润,温则筋脉和而关节利矣。
中者脾也,辛温则畅达肝气,而脾经受益,所以补中益气者,肺主气,肺温则真气流通而受益也。
久服通神轻身,而身轻不老也。
陈修园曰:桂牡桂也,牡阳也,即今之桂枝,桂皮也。菌根也,即今之肉桂、厚桂也。然生发之机在枝干,故仲景方中所用俱是桂枝即牡桂也。时医以桂枝发表,禁不用,而所用肉桂,又必刻意求备,皆是为施治不必愈,卸罪巧法。
黄杰熙评:张氏之注,通则通矣,不无刺缪,如云“其色紫赤,水中所生之木火也。”紫乃火之变色,应入手少阴心,而归入足少阴肾去了。其能兼入肾膀胱者,乃心火下交,蒸动膀胱之水化气上行之结果。
张氏不明水火气血之关系,所以有此误。
叶氏之注,归经准确,但缺入心之说。总之,心主血、肝藏血,桂枝是入心肝温通血脉之圣药。“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血热者用之,火上加油;血虚寒者用之,雪中送炭。
陈氏是补充,此非注。补充说明仲景方全用桂枝之理,得其精要,故可从。
至于治“吐吸”之说,此治最精,数语难尽,详余所评注之《本草问答评注八问》中,兹不赘。(见“肉桂”篇)
五,雷公炮制药性解 (李中梓)
专入肺经,主解肌发表,理有汗之伤寒。
桂枝四发,有发散之义,且气味俱轻,宜入太阴而主表。丹溪曰:仲景救表用桂枝,非表有虚而用以补也,卫有风寒,故病自汗,以此发其邪,则卫和而表密,汗自止尔。《衍义》乃谓仲景治表虚,误也!本草言桂发汗,正合《素问》辛甘发散之义。后人用桂止汗,失经旨矣。
杀草木毒,百药无畏,性忌生葱。
六,药性赋,药性歌括
桂枝小梗,横行手臂,止汗舒筋,治手足痹。(药性歌括)
七,长沙药解 (黄元御)
味甘、辛,气香,性温。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升清阳脱陷,降浊阴冲逆,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能止奔豚,更安惊悸。
《伤寒》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治太阳中风,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以营性发扬,卫性敛闭,风伤卫气,泄其皮毛,是以汗出。风愈泄而卫愈敛,郁遏营血,不得外达,是以发热。甘草、大枣,补脾精以滋肝血,生姜调脏腑而宣经络,芍药清营中之热,桂枝达营气之郁也。
桂枝人参汤,桂枝四两,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各三两。治太阳伤寒,表证未解,而数下之,利下不止,心下痞硬。以误下伤其中气,己土陷下而为泄,戊土逆上而为痞,而表证犹存。人参汤理中气之纷乱,桂枝解表邪之怫郁也。
桂枝甘草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治太阳伤寒,发汗过多,叉手自冒其心,心下悸动,欲得手按者。以阳亡土败,木气郁勃,欲得手按,以定撼摇,甘草、桂枝,培土以达木也。
桂枝加桂汤,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治太阳伤寒,烧针发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冲心胸者。以汗后阳虚脾陷,木气不达,一被外寒,闭其针孔,木气郁动,必发奔豚。若气从小腹上冲心胸,便是奔豚发矣。先灸其针孔,以散其外寒,乃以桂枝加桂,疏乙木而降奔冲也。凡气冲心悸之证,皆缘水旺土虚,风木郁动之故。苓桂术甘汤,方在茯苓。治太阳伤寒,吐下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又发汗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金匮》桂苓五味甘草汤,桂枝四两,茯苓四两,五味半升,甘草三两。治痰饮咳逆,服小青龙汤后方在麻黄。饮去咳止,气从少腹上冲胸咽者。与桂苓五味甘草,治其冲气。防己黄芪汤方在防己。治风湿脉浮身重,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伤寒太阳病下后,其气上冲者,与桂枝加桂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在茯苓。治太阳伤寒汗后,脐下悸动,欲作奔豚者。
《伤寒》理中丸,方在人参。治霍乱吐利,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
《伤寒》四逆散,方在甘草。治少阴病,四逆,悸者,加桂五分。以足之三阴,自足走胸,乙木生于癸水而长于己土,水寒土湿,脾气郁陷,乙木抑遏,经气不畅,是以动摇。其始心下振悸,枝叶之不宁也,及其根本摇撼,脐下悸作,则木气奔突,势如惊豚,直冲于胸膈咽喉之间。桂枝疏肝脾之郁抑,使其经气畅达,则悸安而冲退矣。
乌梅丸,方在乌梅。治厥阴病,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食则吐蛔。以木郁则虫化,木气勃升,故冲击而作痛。桂枝疏木达郁,下冲气而止心痛也。
《金匮》桂姜枳实汤,桂枝三两,生姜三两,枳实五两。治心中悬疼,气逆痞塞。以胆胃不降,心下痞塞,碍乙木上行之路,冲击而生疼痛。枳、姜降浊而泻痞,桂枝通经而达木也。
《外台》柴胡桂枝汤,柴胡四两,黄芩二两半,半夏二合半,甘草一两,芍药两半,大枣六枚,生姜、桂枝各一两半,人参一两半。治心腹卒痛。以甲木郁则上克戊土,而为心疼,乙木郁则下克己土,而为腹疼。小柴胡补土而疏甲木,芍药、桂枝,清风而疏乙木也。此本太阳少阳合病之方。少阳伤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是少阳之经证也。而外见发热恶寒,是太阳之经证也。故以柴胡而加桂枝,双解太少之经。然心腹疼痛之理,亦不外是也。
《金匮》桂甘姜枣麻附细辛汤,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细辛三两。治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气分,清阳之位,而浊气痞塞,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此下焦阴邪逆填于阳位也。阴邪上逆,原于水旺而土虚,甘、枣补其土虚,附子温其水寒,姜、桂、细辛,降其浊阴,麻黄泻其滞气也。
桂枝茯苓丸,桂枝、芍药、丹皮、桃仁、茯苓等分。治妊娠,宿有癥病,胎动漏血。以土虚湿旺,中气不健,胎妊渐长,与癥病相碍,中焦胀满,脾无旋运之路,陷遏乙木,郁而生风,疏泄失藏,以至血漏。木气郁冲,以致胎摇。茯苓泻湿,丹皮、桃仁,破癥而消瘀,芍药、桂枝,清风而疏木也。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白术、知母、防风各四两,芍药三两,生姜五两,麻黄、甘草、附子各二两。治肢节疼痛,脚肿,身羸,头眩,欲吐,以四肢禀气于脾胃,中脘阳虚,四肢失养,湿伤关节,而生肿痛。浊阴阻格,阳不下济,郁升而生眩晕,逆行而作呕吐。术、甘培土以障阴邪,附子温下而驱湿寒,知母清上而宁神气,桂、芍、姜、麻,通经而开痹塞也。
八味肾气丸,方在地黄。治妇人转胞,不得小便。男子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木主疏泄,职司水道,水寒土湿,木气抑郁,疏泄不遂,而愈欲疏泄。泄而弗畅,则小便不利,泄而失约,则小便反多,桂枝疏木以行疏泄也。其短气有微饮者,宜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桂枝善行小便,是以并泻水饮也。
桂枝附子汤,方在附子。治风湿相抟,骨节疼痛,小便不利,大便坚,小便利者,去桂,加术。便利而去桂者,木达而疏泄之令行也。
桂枝辛温发散,入肝脾而行营血。风伤卫气,卫闭而遏营血,桂枝通达经络,泻营郁而发皮毛,故善表风邪。
肝应春,而主生,而人之生气充足者,十不得一。即其有之,亦壮盛而不病,病者,皆生气之不足者也。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温土燥,阳气升达,而后生气畅茂。水寒土湿,生气失政,于是滞塞而克己土,以其生意不遂,故抑郁而作贼也。肝病则燥涩堙瘀,经脉亦病。木中孕火,其气本温,温气存则郁遏而生风热,温气少则风热不作,纯是湿寒。其湿寒者,生气之衰,其风热者,亦非生气之旺,此肝病之大凡也。
桂枝温散发舒,性与肝合,得之脏气条达,经血流畅,是以善达脾郁。经脉荣舒而条风扇布,土气松和,土木双调矣。土治于中,则枢轴旋转而木气荣和,是以既能降逆,亦可升陷,善安惊悸,又止奔豚。至于调经开闭、疏木止痛、通关逐痹、活络舒筋,噎塞痞痛之类,遗浊淋涩之伦,泄秽、吞酸、便血之属,胎坠脱肛、崩中带下之条,皆其所优为之能事也。大抵杂证百出,非缘肺胃之逆,则因肝脾之陷,桂枝既宜于逆,又宜于陷,左之右之,无不宜之,良功莫悉,殊效难详。凡润肝养血之药,一得桂枝,化阴滞而为阳和,滋培生气,畅遂荣华,非群药所能及也。
去皮用。
八,中药大辞典
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8~7月间剪取嫩枝,截成长约15或30~100厘米的小段,晒干。主产广东、广西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