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循环: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可用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时间越珍贵就越紧迫,时间越紧迫就越珍贵……压力越来越大,生活成了一团乱麻。
管理的焦点根本就不应该是时间,而应该是自己。
苏格拉底揭示所谓的思考过程不过是提问和回答。
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只有想清楚了,才可能写清楚。
没有时间了,其可怕程度几乎无异于死亡。时间像漩涡吞噬你我。死亡本身其实并不可怕,面临死亡的过程才真正可怕。
“老师这种方法真的有用吗?”
不管什么方法,都要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效果。有没有用,不去做怎么会知道呢?
“无论我讲得多么有趣、多么有用或多么有道理,暂时还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只有你按我说的做了之后,才算是真的发生了关系”
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我觉得你的方法颇有些道理,但我不是很确定。问题在于,如果我决定使用你的方法的话,那么就好像是投资一样,需要投入时间、精力甚至金钱的。如果在我根本不能确定我的这个选择究竟能给我带来怎样的结果这情况下,我就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那我不就是连傻瓜都不如了么?所以你必须告诉我,你的方法到底是否真的有用?如果答案是不确定的,我才不会采取行动呢!
当大多数人还在疑惑,因为一部分人心里想的是“不知道学它究竟有什么用?……但正因为不知道有什么用,才有可能更有价值”或者他们根本就没想过这个问题,时间干脆都花在直接去学上去了。
经常有学生向我表示她对目前做的事情没有兴趣,他们不快乐,因为觉得自己正在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
真的是他们以为的那样么?通常并非如此。首先,这些人并不是对正在做的事情没有兴趣,而是没能力把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做好。最终没有人喜欢自己做不好的事情。
做好这件事情究竟对自己有没有意义?如果有,那就要努力做,直到做好为止。
另一方面,人们总说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别的事情。可事实上,那应该仅仅是因为他们还没开始做那件事情,所以还没有在那件事情上遭受挫折而已。还没有证明那件事他们也做不好。
我觉得兴趣并不是很重要。只要一件事你能做好,并且做到比谁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你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做得多了自然就擅长了;上层的自然就做得比别人好;做得比别人好兴趣就大起来了,然后就更喜欢做更擅长……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没兴趣往往只不过是结果而已,却被当作不去做好的理由。
方法固然重要,但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策略。与其不停的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得虚度更多的时间。
没有什么比发现、培养、呵护、调整自己的心智更重要的事情。
一个人的心智Mind指的是他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用以感受、观察、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象、假设、推理,而后指导其行为。
心智这东西上不封顶下不保底。
人的大脑太活跃了。一个人拥有活跃的大脑原本是好事,但是在很多时候也可能是坏事,你的注意力最容易接受他的指令,甚至在你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它在不停的操控你的注意力。
我们的大脑有一种自我保护功能,遗忘痛苦。
当你面临尴尬的时候,记得一定要拿出纸笔来,把你所遇到的尴尬记录下来。如果你不用纸笔记下来,那你就肯定会忘的。定期拿出这个本子回顾一下,这往往会使你很有成就感,你可以清楚的看到自己的进步。因为本子里记录过很多的错误你都不再犯了,不再犯这些错误的原因就是因为不停的在提醒自己。
在面临尴尬的时候,尽量弱化你的痛苦。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大脑的直接反应所左右。只要你没那么痛苦,你的大脑就很难遗忘这个事件。
推迟满足感
要取得大的成绩就不能急功近利。
温庭筠
推迟满足感是心智成熟的人必备的能力,也是需要挣扎和锻炼才可以习得的能力。
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
记录时间开销
基于过程的记录要比基于结果的记录更为详尽。
它的巨大好处在于: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这种基于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记录可以调整我们对时间的感觉,在估算任何工作量的时候,都更容易确定真正现实可行的目标。又恰恰因为总是基本上可以达成目标,于是基本上可以算是战胜了焦虑。
既然管理时间是不可能的,那么解决方法就只能是,想尽一切办法真正了解自己,真正了解时间、精确的感知时间;而后再想尽一切办法使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与时间合拍,这就是我的说法——与时间做朋友。
当我们决心改变的时候,懒惰便会使我们的那个大脑的自我保护保护功能——遗忘——起作用,让我们不知不觉停止改变。
把每天的时间开销记录下来,一方面可以培养自己的成就感,另外一方面可以避免轻易的原谅自己。如果你不记录下来,仅凭那靠不住的记忆,是不可能有这种实在的感觉的。如果你不记录下来,仅凭那靠不住的记忆,你就会很容易原谅自己,继续放纵下去,让时间白白度过,不给你带来一点收益。最要命的、也更可能因为你没有记录而带来的结果是:你根本就没体会到自己有任何理由自责——因为你不知道你失去的是什么。评:时间悄悄地流逝,记录让时间可见。
制作时间预算
使用列表减少失误
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那个真正对你的目标实现有帮助的任务
制作专门的下一阶段任务列表
给每个任务制定一个核对列表
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
计划固然重要,行动更为重要。如果你想做事,你当然要行动。行动是改变自己的众多方法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只要你开始行动,哪怕事先并无计划,也往往会有收获。但是反过来,缺乏行动的计划肯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很多时候没有必要做计划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大多数计划其实非常简单,另一个是初始状态下我们往往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因为我们可能要经过逐步熟悉小心摸索失败失败再失败认真反思卷土重来直至成功的过程。而在最初甚至连基本的认识都没有的时候,制定出来的计划十有八九只不过是空谈。
我们的一生大多是一个试错的过程。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
当然有些时候你必须拖延你的行动。对我个人来讲,所有的大额消费活动,乃至其他一切涉及金钱的活动,诸如投资之类,马上行动的建议肯定不适用。相反,这种情况下一定要拖也拖得越久越好。
获得知识最为基础的手段就是体验。
比体验再高级一点的获取知识的手段就是试错。
对试错这个手段的基础上,另外一个聪明一点的,也重要得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是观察。
阅读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手段,当然也是相对更加需要心智能力的手段。
色盲、同性恋,我们根据自我的经验完全无法想象他人的体验究竟是什么样的。
大脑有一个运行机制叫做选择性输入。具体表现就是:只能听到自己喜欢听的,只能看到自己喜欢看的。对抗选择性输入的最好办法就是记录,定期找出一段时间,把那些目前暂时无法理解的(写下自己当时的疑惑究竟在什么地方?)、或者支持的、或者反对的(记录下自己的反对理由或者实例)、或者无所谓的论点观点记录下来。这样记录会使任何一个有着这样良好习惯的人获得他人无法拥有的处理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反刍。
见识越少的人越喜欢用自己所有的见识作为判断依据,并且完全不顾自己见识的局限,也不知道自己的见识有局限。
教的最好的老师肯定会有,但往往并不是做得最好的那个。
教师(医生、公职人员)也是人,但在学生、家长、同事、领导以及整个社会的超人标准之下,扭曲程度便无以复加。
一个故事至少有三个版本:你的、我的和真的。
好像几乎没有人不憎恨考试。考试最终只有两个化身,要么是通行证,要么是拦路虎。
教别人等于自己学,在知识上不吝共享的经历,最终让你明白这是最好的助人为乐的方法,并且获得的永远是尊重。
数学一直是心智相对发达的人类所特有的、并且不断进步发展的、描述这个世界最为精确的工具。
正态分布是概率论中的最重要部分。
无需比较就可以获得的快乐和幸福也确实太多太多,只不过常常被人们忽略。
不要相信运气,更不要相信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运气不过是与自己完全无关的一种存在。
如果一个人对现存的尴尬不愿意承担责任,最方便的一个做法就是去抱怨坏运气。
所谓的运气就是当你准备好的时候机会来了。
当你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对你来讲,不存在任何机会。机会时时刻刻都会出现在身边,关键在于,你有没有足够努力。当你准备好的时候随处都有机会,而且机会都是切实的,并且是可以把握的。
打造人脉不如打造自己
真正的朋友从来都不抢他的玩具,而是换。
所有人都喜欢并重视甚至偏爱一种交换,公平交换。
某种意义上,尽管绝大多数人不愿意承认,他们所谓的友谊实际上只不过是交换关系。如果自己拥有的资源不够多,不够好,那么就更可能成为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换,最终成为对方的负担。
承认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
人脉当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它所拥有的资源。有些资源很难瞬间获得,比如金钱、地位、名誉,然而有些资源却可以很容易从零开始,比如一个人的才华与学识。
如果终于有一天你已经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你会惊喜于真正意义上有价值的所谓高效的人脉居然会破门而入。你所遇到的人将来自完全不同的层面,来自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不同的方向。
甚至你会获得意外的帮助。如果你是一个优秀有价值的人,那么就会有很多另外优秀有价值的人为你提供帮助。
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个表现:为之心甘情愿的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
最节省时间的方法:学习
学习就是人类所有能力的延伸。
拒绝学习就不可能有机会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不知道学习之后的收获,就不知道收获会有多好多大;不知道!学习的好处,于是就没有学习的动力。
如果你曾经有过最终习得某种技能的经验,就知道在习得的那一瞬间,整个世界都会为之改变。因为你有能力做更多的事情了,你就不再存在于原来的世界里 ,你已经拥有完全不同的世界。
演一出戏就等于存活一辈子。
每个人都想提高效率,大家都会忽略一个很简单又很明显的事实。就像没有任何机器可以一直用百分之百的功率运转,没有任何人可以总是百分之百有效率。
有些时候你会非常有效率,但是这种情况不可能永远维持;如果你强迫自己一定要如此做的话,就会像那些始终用百分之百的功率运转的机器一样,由于损耗太大而提前报废。
所以,在做时间预算的时候一定要留有空间。
按照黄金分割定律,如果一天你可以规划的时间有十个小时,并且你确定自己是以工作成就为导向的人,你就这样规划吧:大概用6.18个小时去工作,而用剩下的大约3.82个小时去享受欢乐。
很多人半途而废,往往是因为自己的目标设得太高了,与此同时,又对达成那么高的目标要付出的代价并无清楚的认识。
拿出纸和笔,罗列一下那些尽管无趣但实际上对你来说非常重要的事情。挑出一件你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在未来的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至少专注这件事情两个小时。你可以参照所谓的时间分割法。把当天的任务分解成六块,每块用二十分钟完成。每个时间单位过后,休息五分钟,想办法犒劳一下自己。于是在规划时间的时候你应该明白,为了能够完全专注120分钟,你最终需要规划出150分钟左右的时间开销。
效率低下的根源:回避困难
合理的时间安排应该是这样的:简单的部分要迅速做完,而后把节约出来的时间投放在处理困难的部分上。然而,很多人会潜意识中回避困难,把几乎全部的时间都用来处理简单的部分。
如果不能控制这种逃避倾向,那么再多再巧的时间管理技巧都是无效的,因为任务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永远完成不了。
很多人回避困难的借口是:我喜欢做有创意的事情,那些事太枯燥,确实提不起兴趣来……
有事做的人如果发现自己办事拖拉、效率低下的话,就会很痛苦,甚至比那些无所事事的人更加痛苦。正在做事的人会因为效率低下时时刻刻体会痛苦面对自己和他人的失望而无比焦虑。
自己没有完成任务就要承担责任承受尴尬。
究竟什么会导致一个人脱了呢?最重要的原因应该在于大多数人喜欢先做甚至只做自己喜欢的。
收到奖励之后有两个选择:1再次来过,2见好就收。受到惩罚之后同样有两个选择:1从此碰都不碰那件事,2挣扎着找一个出路。绝大多数人会自动忽视第二个选项。
很多人实际上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谓的喜欢某件事情,实际上更可能是因为那件事情相对简单、容易获得奖励而已。
办事拖拉的人其实并非不做事,他们做事,甚至做很多事,他们并非不努力,只不过他们花费很多时间 只做很多非常容易的事。因此他们没有效率总是完成不了任务,因为现实生活中基本上每个任务都是系统工程。
克服办事拖拉的毛病,应该从全面正式任务开始。
做任何事情之前,花上一定时间分析完成任务所需的各种技能;正视自己相对于这些技能上的熟练程度;如果自己在某些技能上有所欠缺,那么短期求助于他人,长期求人不如求己——开始学习;这段时间,把自己擅长的部分放到后面可能是好的策略;养成记录的习惯,以便随时监督自己。
健身馆里很多人来很多人往,却很少很少的人在坚持。一家中等规模的健身馆里,常年坚持的人数占总会员数量的2‰不到。
凡是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细水长流。
想办法提前预知自己需要怎样的技能,然后制定长期计划一点一点的执行。不要等机会来了,才发现自己没有准备好。
养成规律生活的习惯。规律的生活会使你自然的变得相对容易守时。如果你可以把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主要事件(睡眠、饮食、工作、娱乐)设定成规律的,那么你的整个生活就比绝大多数人规律很多了。
每天检查自己的时间表至少三次
我们的大脑并不可靠,我们可以记录未来所需处理的重要事件,并且每天至少三次检查,比如上午10点、下午2点、晚上10点。
假定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需要的时间比想象中的更多一点;假定你永远会遇到交通堵塞;假定其他人都会迟到。
意外总是发生绝对不是因为你的运气格外差,而往往只不过是因为你考虑得不够周全。
开源节流的几点建议
不要盲目的试图减少睡眠时间
尽量不要减少与家庭成员和亲属交流的时间
学会不停地帮助身边的人
不要浪费时间去证明自己
我们所面临的今天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我们的过去
被时间穿透的一切将凝固成历史无法更改。无论后悔的程度多么强烈都无济于事。
过去的事情是无法更改的,但是将来的尴尬也许是可以避免的。为了避免将来的尴尬必须在今天采取正确的行动。
一个人不现实很多时候是因为他的想法不现实,而他的想法不现实往往是因为它所用的句型。
自卑不是缺点,该自卑的时候就要自卑。
停止嘲弄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成熟的人总是知道如何让别人舒服,谦虚和低调是一种自我保护策略。
如果世界上存在这么一个银行你一定会很开心,每一天这个银行会在你的账户里存入86400元,你的任务就是每天都要把这86400花完。
看看你去年赚了多少钱,你就可以计算出自己每一秒值多少钱。这是一个必然产生两极分化的情况。越是收入低的人越是不爱惜时间。
更多的人耗费一生的时间最终换来的其实可能只不过是四个字死因不详。
要想办法从理解上把抽象的事物转变为具体事物。
对于两个选项1今天多挣1000元,2十年后的今天多挣10000元。大多数人会选择1。
人们在相信自己明天会拥有更多金钱的同时,他们还同样相信自己明天会有更多的时间。
学习得一个最基本的途径是通过反馈——就像巴甫洛夫的那条狗那样。可是问题是在时间方面,我们很难得到这样的反馈。因为时间是过期不候,所以流失得很抽象,我们真的很难对看不见摸不着的损失产生巨大的悔意。
万事皆可提前准备
很多人都害怕当众演讲,却未必一定知道害怕的原因。很简单,准备不足,所以害怕。
我甚至为此多多少少产生了一些强迫症的症状——准备的内容必须足够多,到实际讲课内容的两倍以上才会心安。
我们大脑中的灰质中存储的各种信息只有很少一部分(很难超过12%)是有序存储的,这部分被我们称作是有意识的。而更多的信息或者信息碎片,是非有序存储的,甚至很难有意思的直接调出,这些往往就是被我们称为无意识或者潜意识的部分。
一个人在某方面的能力究竟有多大,几乎直接取决于此人能在那方面提前多久进行准备。
准备不充分的人面临的困境,就好像是个手铐,越挣扎就被,箍得越紧。面对最后期限,无法不产生无比的焦虑。而这些焦虑产生的唯一作用就是分散注意力。
时间原本无善无恶,是他们把时间变成自己的敌人。
谁能想象得出这世上还有什么样的靠山会比时间更强大呢?那些与时间为敌的人,从来都不知道自己被谁打败了。
与投入的时间相比,聪明、勤奋之类的因素实在是微不足道。
所谓耐心,就是甘于把时间投入到简单、枯燥,但是最终会意义非凡的重复当中去。
引爆点,里面提到一个来自达拉斯的成功商人,有一个名册,里面有1600个人名、地址以及相应的备忘。里面写着第一次遇到这个人时的详细情况。
耐心不是凭空而来的,是需要了解和支撑的。日本马拉松运动员三田本一。
今天任何一个小错误,都有可能在将来被无穷的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