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办公室的门被轻轻地打开,进来的是一位穿着暗红色衣服,神色有些腼腆的男生。他就是我们此次的采访对象,李轩。
李轩在接受采访前就说“我是一个纯粹的工科生,可能不善言辞。”但采访中最让我们难以忘记的却是从他神色言辞中透出的细心、睿智和严谨。短暂地交流过后,我们便被他的科研情怀和责任感所打动。在人才辈出的科研领域,他是如何做到如此成绩的?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李轩同学的世界,了解他的科研经历。
一丝疑惑探索海岛奥秘
所谓“绝岛跨危栏,登临到此难”,据调查,中国面积为500平方米左右的海岛有6500个以上,总面积达6600多平方公里,而500平米以下的(基本不具有储备淡水能力)海岛更是有两万余个。那么在这些小岛上常驻的居民和军队淡水使用问题该如何解决?这是轻小型海水淡化系统前负责人在游刘公岛后思考的问题。一次普通的旅行便诞生了不凡的思考,而以这份思考为起点牵连出的“海水淡化系统”研发项目历经两个年级同学的努力,如今已走过了两年多的时光。
在对这个问题查阅了大量资料,并进行无数次实地调查后,他们掌握了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在一番深入的探讨后,他们决定开始从小型海水淡化设备的研发入手。小型设备具备费用低、污染小、可适应极端恶劣天气,这些优势较大型设备而言更符合小型海岛的实际需要。就这样,李轩与他的队员开始了与海水淡化相关的一系列探索。从2015年开始,他进行海水淡化研究已有两载时光。经历了数百个日夜的探索,进行过数以千计的实践,也遭受了无数次的失败,他却未曾放弃。从思考如何高效利用太阳能、风能作为能源,到尝试引用航天传热技术努力降低能耗以提高能量转化率、回收余热,再到将海水淡化技术同互联网甚至军用卫星相联系,并运用网络云平台与数据的实时检测与传输技术来控制,使其更智能化,他持之以恒地探索,一心一意地坚守,终于让海水淡化项目的技术层次一步一步地达到国家级水平。
团队合作铸就优秀成果
科研路上困难重重是常事,在海水淡化项目的进展过程中也必然会遭遇艰阻。李轩介绍,当时一个较为突出的难点就是如何改良装置使之能与环境所适应。因为海岛缺乏外部能源的供给,所以他们考虑了两点,一是是否可利用岛上的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二则是如何减轻海水淡化装置的能耗,这也是核心关键点,因为能耗高会导致装置难以实现轻小化,不适用于海岛的环境,同时造价也会非常高。因此,必须想办法降低能耗才能让他们的海水淡化装置适用于海岛,具备可操作性。“最后,我们算是首创性地把航空中应用的技术放在这个装置中,在这一点上我还是非常感谢我们的指导教师郭老师。”李轩一直都把老师和队友的帮助挂在嘴边,“是大家一起努力才讨论出来的问题,使我们这个装置更有竞争力”。
关于团队的成功,他谈到这是领导者、引导者、配合者三方通力合作的结果。谈及选择队友,他坦言即使是老师举荐,他也要进行考察。他最基本的选人标准就是要认真负责、有集体意识,其次就是要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完成分内的任务之后,能对项目有一些想法,最后则是要有科研情怀。“如果我的队友能在做项目时不单去想着怎样获奖,而是出于一种兴趣、一种解决问题的责任感,甚至出于科研情怀,我就会特别尊敬他。这种队友很难得,当我们拥有着共同的理想,我们一起交流就会非常轻松。”李轩在分配科研任务时,也会让每个人做他们适合的事情,发扬他们的长处。同时,在分配奖金的问题上,他一视同仁,即使作为队长,处理了更多的事,被理所应当地认为应该获得更多奖励,但他一直坚持平分的原则。
对于老师的帮助,李轩时刻记在心上。本科生导师刘勇老师的启蒙和引导对于李轩的兴趣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技术指导郭老师引导了团队技术上的突破,商学院梁院长也对产品的商业模式提出了很多建议。
优秀的团队,优秀的团队意识,这就是他和团队能够取得诸多科研竞赛的优异成绩的原因,而这次也拿到了“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全国铜奖。
科研情怀才是毕生所求
谈到参赛方面的经验,他认为问题背景和价值占五分之一,技术问题占五分之二。对于技术,李轩总是带着淡淡的自信。目前,以团队成员为作者的已授权的专利有六项,这些专利是吸引投资的一个关键点,它们也让产品更有价值。剩下的五分之二则分为两个点。首先是研究。把经费转化成知识是团队一直在做的事情,“下一点就是把知识转化成钱,运用什么商业模式去推广它,吸引投资商的目光。”李轩风趣地把这一过程比作“追女神”,要了解对方的口味,明白对方想要的是什么,才更有把握将“女神”追到手。
李轩调侃说自己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创客,他们团队一直致力于怎么解决技术上的难题,至于如何去推广,他们其实考虑得非常少。在这里,他觉得自己非常亏欠“互联网+”赛的队员。“商院的队友真的非常负责,能力极强,但是我对创业一直不上心。”在比赛中很多公司会来参观优秀作品,有不少都表示有意愿投资这他们的项目,但李轩每一次都拒绝。在参加上海交大保研面试的时候,老师问他:“你有这么多的专利,你把它们好好整理整理,然后拿去创业,去开公司就够了,你还需要读什么研究生?”他对此回应:“我是一个比较纯粹的工科生,我内心里想的是我要怎么去成为一个科学家,科研是我的追求,也是我的价值所在。”
“做自己喜欢的事便是最大动力”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科研是一种情怀,也是一份匠心。从李轩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对科研的专注、热爱与执着。有人说,科学研究是纯粹客观的,与感情价值无关。事实上,科学研究绝不仅仅是冰冷的材料分析、刻板的数据建模。在当今的“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与国家意志、民族利益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时,奉献精神、责任意识、严谨作风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些,在李轩身上体现得十分饱满。作为一名科研探索者与奉献者,李轩有着自己的价值追求:科研是纯粹的、单纯的,有价值但不能用金钱来衡量。如果说科研是为了更好地造福人类,同时科研成果的商业化是当前人们关注的热点,那么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出的东西如果与商业结合,岂不是一举两得?在这一问题上李轩有着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海水淡化系统不够真正完美的时候,我是不会去和公司合作的,因为这么做既坑了我们科研人员,也祸害了公司。如果你的翅膀不硬的话,你就不要飞,等你能走得远了,我们再去走。这样做,对得起双方,对得起良心。”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李轩告诉我们,他最快乐的事就是做自己喜欢的科研工作,当初选择机械工程专业也是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他做过很多科研项目,“海水淡化”项目一路走来便是两年的时光。这一路充满不易,鲜花的背后是汗水与泪水的交织,这一切都是靠着梦想的力量。
在李轩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拼搏的可敬,更看到了执着的可贵。在本科生活中,李轩的大部分时间是泡在实验室里,终日忙忙碌碌,采访结束也只是留下匆匆的背影。未来,李轩将在清华大学的校园里继续他的科研事业,继续他未完成的梦想。
人物简介:李轩,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2014级机械专业,三年综合成绩在机械专业105人中排名第1,2016年获评山东大学(威海)百优大学生,创立校节能减排科技竞赛协会,先后获得山东省挑战杯学术科技竞赛特等奖、山东省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等省级以上科研奖项14项,并获得9项已授权国家专利;主持2016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担任队长带领海水淡化组入围挑战杯全国决赛,获得“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业创新大赛国家铜奖。现已保送至清华大学摩擦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文本/丁吉超、崔羽婷、张婷、刘璐琦
编辑/何珊珊
责任编辑/唐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