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感觉到,父亲对母亲是忍让的,包容的。既使有时候父亲明知道母亲的做法不对,也宠着她,惯着她,大小事情都顺着她。
母亲是不肯闲的。父亲刚退休那几年,母亲因为上了年纪也不再做买卖,但她竟能在三室一厅的家里想出赚钱的方法。第一,收拾出两间卧室,专门租给考研的学生。第二,由于父亲爱养花,硬生生被逼着把爱好变成了职业。那就是把花枝剪下,繁殖了很多盆,又在花市批发了一些小盆栽,让父亲去大学门口卖花。
父亲刚开始是不愿意去的,奈何母亲一遍遍唠叨,父亲心想还不如端着木箱儿去摆摊儿来的痛快,就这样父亲竟当了好长一段时间的卖花老头儿。
这几年上年纪了,花也卖不动了,改听课了。那些保健课说是帮助老年人普及健康知识,有的还打着国~家的旗号,实际上都是卖给老人保健品,而且价格不便宜不说,谁知道他是真是假呢?
但是母亲不管这些,人家说的天花乱坠,她照单全收,无比虔诚的相信。
父亲刚开始劝她别去了,都是骗人的,无奈母亲根本听不进去,后来索性连父亲也一起拉了进去。因为去一个人领一份礼品,去两个人可以领两份礼品。
礼品是什么呢?就是几个鸡蛋或者一小袋挂面,粉丝什么的,而且需要每天签到,一天也不能缺的。母亲果真每天像上班儿一样,一次都不肯落下。
我们问父亲,既然你知道这都是骗人的,为什么还要跟着去呢?父亲说,你母亲年纪大了,一个人出去多操心呀,我担心她找不回来呢,再说你看路上人多车多,她在外面,我在家里也不放心,还不如跟着她去。
就在昨天,父亲还打电话给我说,你姐姐说你写你母亲,你要好好写写您母亲那些事情。
那年去广胜寺(每年三月十八届会)打气球迷路,天黑了,我们左等右等都不见你母亲回来,我们等的非常着急,准备打手电去找人,你母亲跌跌撞撞的回来了,原来她为了多挣几块钱回家迟了,夜色里迷了路,硬是从荒郊野外,推着车子,看着这一片灯火摸回来了(我们当时住在厂区)。
还有你母亲打台球时,怕误了生意,回家吃饭的功夫都不肯耽误,你还给她送饭(是的,我那时才上初中,放学回家和父亲一块儿做好饭,吃完上学时把饭给母亲带上)。
还有你的母亲去田里锄地,不愿把时间浪费在路上,去地里时就带上干粮和水,一干就是一整天……
父亲絮絮叨叨的说着,我忙着答应(其实他说的这些我基本都知道,因为好多都是我们一起经历的)。并给他说,你说这么多一篇文章怎么写的下呢?那得写篇小说。父亲说是呢,你母亲的经历可以写篇小说的,她可是给咱们这个家立了大功了。
看看,这就是父亲对母亲的感情。母亲勤劳善良肯干,是得到父亲的肯定的。父亲对母亲是赞赏的,感激的。因为那些年他离家上班较远,母亲一个人操持家务,从无怨言。
父亲当过兵,凡事讲求整齐,规正,守时,该干什么。母亲比较随性,饭饿了再吃,家里收拾不收拾也无所谓。父亲也不跟她计较,如果母亲不按点儿做饭,父亲就自己做饭,母亲洗碗(两个人说好,一人做饭,一人洗碗)。
收拾家,洗衣服那不用说,都是父亲的事。父亲说,家里收拾的干净整洁,自己看着也舒服。母亲的观点是,这会儿收拾了,那会儿不是又得收拾嘛,家务活儿干得再好,谁会给你一分钱呢?
但母亲如果愿意做,她做的饭可是有一手的,火候拿捏的非常好,尤其是炒菜,不论谁吃过都说好吃。
而且母亲对饭食很有研究,以至于有很多的至理名言,其中有一条是: 如果很好吃,就不要急于下咽,让食物在嘴里多待一会儿,你就能多体验一会儿它的美味。
另一条,什么东西不是多就好,而是刚刚好,包括调料也是这样。吃东西也是,即使肉很香,你一次也不能吃太多,多了会吃伤的。
总结起来一句话:少吃多甜,多吃没味儿,胡吃遭罪。这句话是常被母亲挂在嘴边的。
母亲很善于对食物进行搭配着吃,而且讲究营养,粗细粮,软硬度,荤素。因此她和父亲的身体状况还是很不错的,这在他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已经算很好了。
母亲有时候爱使小脾气,有一点儿不顺她的意,她就几天不跟父亲说话,父亲也不跟他计较,该干啥干啥。也不知从哪一天,俩人又一边干活儿一边说话,母亲又开始发号施令: “把盆儿给我拿过来。”“剥几颗大蒜给我。”父亲答应着,忙着给她送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