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315,8-20-1,离娄章句下20-1》
【孟子曰:"禹恶旨酒而好善言。"】
今天是丁酉年乙巳月癸丑日,五月初一,2017年5月26日星期五。
接下来的五天,跟随孟子老师学习五位圣人的事迹,分别是大禹、商汤、文王、武王、周公。件件围绕“忧勤惕厉”核心精神展开。
什么叫忧勤惕厉呢?就是预防和戒断的智慧。
孟子根本不相信人的天性能够自动引领向善,孟子认为人的善良需要通过学习习得,并且是严肃而深入的学习才能够实现。
孟子的“性本善”,不是指天性善良,而仅仅是说,人具有向善的能力。本,是趋向,不是本来、天然、天性的意思,所以,人性本身需要警惕而不是信马由缰。
这是孟子的智慧。
人性的黑暗跟年龄和家庭、经历没有本质关系,一个人如果不学圣贤之学,如果不做预防和戒断的修养,就会象一头被牵着鼻子的牛一样坠入黑暗,不管小孩老人还是富裕贫穷,都是如此。春上村树的《挪威的森林》里,那个美丽的小女孩,用大人都不够具有的心计引诱和陷害钢琴老师,毁灭一个人的精神如同儿戏,用无辜和嘲笑的姿态置身事外般的看着一个人无助和疯掉,这样的人性,经春上村树的笔一刀一刀地刻在纸上,读来心血滴落。
人性的善,需要学习,这种极其宝贵的品质,不是简单的一件事,这门学问薪火相传下来,自古以来,并不是容易的一件事。三年前,我以极其功利的心态问了师父一个问题:“师父,请问学习国学有什么用?”师父的回答直击心灵,师父说:“学问最大的好处在于使心灵得到滋养。”
第一节讲解的是大禹的事迹。中华心学之源是舜的“道心惟微,人心惟危,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舜传到大禹这里,大禹是合格优秀的传人,自然了然人性之危。
所谓的危险,其实大部分来自自信——觉得没问题,搞的定——然后就被带沟里去了。
大禹的修养能够做到分辨理欲之别——宋明理学中的天理,指的是人的正常欲望;人欲,指的是超出正常范围的欲望。比如说,使用性能良好美观实用的竹筷子是正常的欲望,使用玉石材质、雕工精良的筷子就是人欲。天理人欲的区别主要是程度之别。比如说,阿拉比卡咖啡是天理,猫屎咖啡就是人欲。什么事儿,过头了,就是人欲,正常需求就是天理。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没文化的人听了吓坏了,说这是要泯灭人性啊,所以说,人不能不读书,不读书没文化,没文化就只能人云亦云,落到跟着一起骂大街的悲惨下场。
大禹,除了能够分辨天理人欲的界限之外,还能够守持好恶之正——好东西赖东西心里面稳稳的、摆得平正。有一次,未开化民族进献美酒,喝了一口,才喝出酒的甘美,就已经警惕并且考虑到后果了:“后世肯定有人因这东西亡国。”他怎么处理的呢?1,疏远献酒的人;2,戒酒。为什么这么做呢?防嗜欲之端,为了防止不良嗜好的侵染而立戒。
不做恶,就是善。
有苗头开始就警惕,习惯尚未养成就立戒。这是大禹的智慧。
警惕和立戒,这是预防邪辟的一面。还有一面是建设拔正气的行为模式——好善言。
所谓的善言,就是听了让人感到难受的话。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忠言逆耳。
听人劝,生闷气,这是大多数人的行为模式,所以大多数人都是凡夫俗子,圣贤寥寥可数。
大禹,不仅能听难受话,甚至还给提意见的人磕头下拜。
话不一定出自圣贤之口,说的也不一定是圣德之言,至于磕头下拜吗?这是不是谦虚过头了呢?当然是。
但这是必要的。
如果不这么做,只怕劝诫的话,到了人家的喉咙又咽回去了,这么一来,就断了集思广益的门路,忠言来都不来,哪有机会难受,哪有机会改正,哪有机会进步呢?
从戒酒开始,就该扩而充之,进一步警惕声、色、货、利;
从好善言开始,对于提出好建议的人,就该推诚委任。
闻一知十做不到,至少要做到举一反三。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离娄》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