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里这么多书,以后你的孩子该是多么幸福。”
听到这番话,我没有半点为之动容,只是礼节性地应着话。
购书藏书,从我心里来说,全然是为了我自己,里面透露着“自私”的考虑。
一个人的藏书不是别的,而是他的精神世界的延伸,就像铁锤起子是手的延伸。
不过这个比喻也不太恰当,因为铁锤起子人人可用,不存在称不称手的问题。
而藏书就不同了,它不是一般的延伸,毋宁说它就是精神世界的镜子,属于精神世界的一体两面。
这种极具个性的延伸物岂能分享,岂能留给子孙呢?
我不赞同把藏书留给子孙,也不会刻意让孩子们继承什么,更不会立下藏书爱书的家规。
其实如我一般的书呆子,大概最希望自己的藏书在百年之后捐给公共图书馆,进废品站最不能忍。
不过既然已离世,很多事也就又不得我们了。
古往今来,多少书痴的梦破了。
辛苦一生积累的万卷藏书,要么被不肖子孙卖了换油盐,要么被乱世战火所毁,要么被天灾人祸所焚,要么被抄家籍没。
清代大学者王昶藏书颇丰,金石文字几千件,藏书五万卷,光为这些书写书目,就写了六大卷。
为了教育后人爱书读书,还刻了一枚长印,“愿后人,勤讲肆……如不才,敢卖借,是非人,犬豕类,屏出族,加鞭棰”。
子孙卖书,竟然骂为猪狗,看来家中有这么一个藏书的老头,大家心理压力很大。
两百多年后的今天,王家藏去何在呢?
当然,不是说全然没有留书给后人的必要。
藏书是为读书服务的,要想藏书得以继承,就要培养后人的读书种子,有了这样的好苗子,纵然一张纸也不留下,后人也会有自己的藏书。
怎么培养读书种子,这是很关键的事情,有多少无心插柳,又有多少求之不得。
有的人,拼命逼孩子苦学,各种教诲,结果等孩子翅膀硬了,反而对书提不起兴趣。
有的人,只是坚持自己的爱好,对孩子不强求,在油墨萦绕之中,孩子熏陶成了藏书第二代。
做人不可太满,气不可太盛,留几分给孩子发挥,岂不更好?
书,他们爱要不要,何苦增加他们的负担。
我的几千册书,不过是现代的工艺制作,没有文物价值,将来随便处置。
留书给子孙,读书可怜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