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冉求曰: 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白话试译 :
冉求说:“我非不悦先生之道,只是自己力量不足呀!”先生说:“力量不足,半路休息些时,现在你是划下界线不再向前呀!”
评析:
冉求说,老师啊!您别老批评我啦,并不是我不愿意按您说的去做啊,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孔子一针见血指出了冉求耍滑头,孔子说,你别说什么心有余而力不足,力不足是已经按照仁德的要求去做了,做了一半力量不够半途而废。现在你根本就没有去做,就先给自己划定了界限,认为自己力量不够做不来。应该不论做到做不到、不论成功与否,都努力去做,坚持不懈,做到哪算哪,而你还没开始就说力不足,岂不是自甘堕落吗? 冉求对于学习孔子所讲授的理论产生了畏难情绪,认为自己能力不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认为,冉求并非能力的问题,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难情绪做怪,他连开始都没有,又何来的过程吃力,所以对他提出批评。
我认为的两点心理因素:
1.不自信
2.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你感受和看到的,实际上是你的想法所決定的。往往你的想法也決定了这个世界的存在。比如说,积极乐观的人眼中的世界往往是美好的,悲观沮丧的人眼中的世界往往是痛苦的。同样,你所面临的困难,实际上是你自己设定的障碍,不是困难天生就在那存在。你之所以觉得战胜不了困难,不是因为困难有多強大,而是因为你的內心太软弱。你战胜不了困难的原因,是因为你战胜不了自己,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在于改造自己,而不是改造世界。
原文: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白话试译:
先生对子夏说到:“你该为一君子儒,莫为一小人儒。”
评析:
君子儒:明白圣贤之道,又按照圣贤之道践行。
小人儒:光说不练。
原文: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白话试译:
子游做武城宰,先生说:“你在那里求得了人才吗?”子游说:“有一澹台灭明,他从不走小道捷径,非为公事,从未到过我屋中来。”
评析:
在古时候,为官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在本地区发掘人才,向国家推荐有贤德的人,这也是为官者在这个地区的一项功绩。如果这个官员在任期当中,没有发现任何人才,没有向国家举荐人才,那这个是属于失职。孔子见子游去做官,他问子游得到了人才没有?子游『曰:有澹台灭明者』,他举荐了一位是叫澹台灭明,后来也是孔子的弟子。他是孔子七十二贤之一,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岁。澹台是复姓,姓澹台,名灭明。
澹台灭明的两个贤德
第一是行不由径。
周朝的时候,用井田制。一块田中画出九个方块。中间一块是公田,外面八块是私田,所以叫井田。井田以外的叫路,里头的那个井字小路属于径。按照周礼,人走路不能跑到别人私田里头,除非你是那个地方的主人,或是你在那里耕种。路过那个地方,你要走外面的路,不能走进里头的径。抄小路、走快捷方式,这是不合礼的。那么澹台灭明行不由径,他走路真的很守规矩,只在路上走,不在径上走。要知道,周朝周公制礼八百年,到了春秋时期,孔子的时代,这个礼的条文虽在,可是基本没什么人在遵守,谁都想图个方便,走快捷方式。但是唯有澹台灭明依然守着这个周礼,很难得。证明他这个人是一个非常守规矩的人,重礼守戒,他不会胡来。
第二个是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澹台灭明跟子游是同门师兄弟,都是同跟孔子学习。但是因为子游他是做官的,所以如果不是公事,子羽(就是澹台灭明)不会去造访子游。这个「偃之室」,就是子游的住所。换句话说,澹台灭明他是一个很守本分的人。守本分,品行就端正,他绝对不会有丝毫攀缘的企图,也不会因为跟子游是同门师兄弟,就借着这个关系为自己办点什么事。现在人都很兴拉关系,跟一个官员有关系,正好可以图点利益。但是子羽澹台灭明从来没这么做,很廉洁、无私,这是一个人才。
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人才?最重要的一点,他是一个本分老实厚道的人。妄念少,才能守规矩;妄念多,他就不能守规矩。既然他走路都能够守着周礼,那他要学圣贤之道,自然就能够不折不扣的落实老师的教诲。所以我们看谁是人才,或者说谁是真正的弟子,就从这看。是不是真守规矩,是不是谨遵老师的教诲,就从细节上看。走路这些小节他都谨守着善道、守着礼,那大事就更不用说。这种人可以千里托孤,澹台灭明是一个稳重人的信得过的、靠得住的人,这是人才。果然不出子游所料,澹台灭明也真的成为一代孔门大儒,高才,只自己的弟子就达到三百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