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正看这本书的第五章节时,小伙伴发来消息:怎么办啊,我家姑娘在学校表现过于活跃跋扈了点,下午去接的时候,班上两个老师都拉着我说她怎么怎么样在洗手间玩水、绊小朋友的脚、上课扣别人书上的贴画……
我告诉她,这也许是因为她离开父母在老家单独生活过的原因。我弟家的也是有过之无不及皮的很,且不听说的。你得找方法,慢慢来急不得。认真看书吧,你会从中找到答案的。
也许应该跟老师达成一致,让孩子尝试承担自然后果。就像她扣掉了别人书上的贴画,老师把她的贴画给了别人一样,这个操作过程很值得借鉴。同时操作时是否和善而坚定也值得注意。
孩子“犯错”时,父母用的多的方式是惩罚,
惩罚会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至少是暂时制止。要知道惩罚不当,孩子会认定自己是坏孩子或没用。她会决定不再做那些让自己受到惩罚的事,但她是出于恐惧和害怕,而不是因为有了对与错的概念,她可能成为“讨好者”。
自然后果:指自然而然发生的任何事情,其中没有大人的干预。(不允许借题发挥,以任何行为把责难、羞辱或痛苦附加到孩子原本能够自然而然地获得的体验之上时,就是借题发挥。“我早就告诉过你了”)
决定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让孩子做什么:通过决定自己做什么,而不是试图让孩子做什么,让她体验(不把脏衣服放进洗衣篮里,那件脏衣服没有洗)的自然后果,对孩子面对的自然后果表示同情和鼓励,父母“置身事外”的介入。
逻辑后果:要求一个大人或其他孩子在家庭会议或班级会议上介入。逻辑后果的准则:1、相关(后果必须与行为相关)。2、尊重(后果一定不能包括责难、羞辱或痛苦,并且应该和善而坚定地执行;而且对所有相关人员都是尊重的。)。3、合理(后果一定不能包括借题发挥,并且从孩子和大人角度来看都是合理的。)4、预先告知(预先让孩子知道,如果她选择了某种行为将会有什么结果出现<或你将会做什么>)。
转移孩子的行为:当一个逻辑后果能把孩子的行为转向一个有用的(有贡献的)行为时,它就是有效的逻辑后果。有个错误概念“为了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们感觉更糟。”事实是:孩子在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
逻辑后果与行为的错误目的:逻辑后果可能有效,但只在孩子的目的是寻求过度关注时才有效。(注意:给出一个选择作为逻辑后果的一部分,是如何体现对孩子的尊重的。)
转变态度的必要性:如果希望孩子控制她的行为,你就要做自我控制的榜样。前日过幼儿园的伙伴的妈妈一起聊天,谈到孩子早起的事情,说她家仔仔早起起不来。我问她,那你们几点钟起床的。“七点半啊。”我说,也许你可以尝试着早一点起床。“他爸爸起不来啊。那天我仔仔说,‘爸爸都不起,那我也不起。”我说,原因就在这里了,作为家长都没有做到早起,怎么能要求孩子早起呢。我姑娘就从来不存在早上起不来呢情况,有时候我倒希望她能多睡一会儿,可是多数情况都是我起来不久,她就起了。
让孩子事先参与:跟孩子一同制定规则,和善而坚定的按规则执行。姑娘偶尔会玩了玩具到处乱放,我就会把她没有摆放规矩的玩具收起来藏起来并且告诉她“自己的玩具物品要收好,如果你不认真收拾整理的话,它们就觉得你不爱它们了,就会消失掉,再也找不到的。”以至于她多数情况下,玩具会归位,做了作业及时放进书包,书本也会摆在书架上。这是习惯问题,需要从小培养。特权=责任,她有拥有玩具的特权,同时肩负着对玩具负责的责任,如果缺乏责任,那么她就丧失了拥有它们的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