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看完《釜山行》,我搜了一下豆瓣,发现它的评分只是勉强维持在8,有点惊讶,翻阅之后发现,不同喜好的人还真是褒贬不一,不过这部电影还是满对我的胃口,所以在此简单点评一下~
首先整部剧的节奏是很明显的好莱坞模式的走调,每个时间段的情节有几次转折几次起伏都是一板一眼,条条框框。虽然它很模板化,但也丝毫不能影响其在剧情上的扣人心弦,跌宕起伏。毕竟好莱坞延续了这么多年的经典走调,说白了就是为了满足一个观影感受——爽!因为剧情不拖沓不臃肿,有进展有起伏,所以看的很爽,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这就够了。
很多人觉得它各种逻辑上有硬伤,或者人物个性也标签之类的,其实这几乎是类似美国商业大片的通病,我们并不否认,但只要不是太弱智和过火,我也并不觉得它有多重要,因为一部电影如果能够让人代入感很强的话,人们在观影时也就不会也没时间考虑太多,就算看完之后回味会发现有bug,顶多也就一笑而过,毕竟设定这种东西,你接受了,这部片子就好,你说你要是死活不肯接受,其实也就没啥可看的了,看日漫的同学肯定都懂。而且过于精密和现实的逻辑解释,反而会让人产生疲惫生硬的观感,又不是什么科普片。
再者要提一下的是这部电影的叙述模式,这部电影以及很多商业电影其实都是人物服务剧情的模式,也就是已知的剧情推动人物的行动,而不是人物的行动引导未知的剧情。这在小说或者编剧中是两种不同的手法,并不能说一定谁优谁劣。还是拿日漫来举例,大多数的日漫人物都是标签,也都是走的人物服务剧情的模式,但这并不影响作品的优秀,也是因为作者能够在剧情的叙述、内容、主题上大做文章。至于有人提到《权利的游戏》,我觉得没什么可比性,本身想走这种人物引导剧情模式就是要有门槛的,大量的篇幅和并不固定的灵活的主题都是必须的条件,对一部不到两个小时的快餐式丧尸电影要求这么夸张根本不可理喻。
屏蔽掉那些苛责的要求,整部电影还是可圈可点的。性格、地位多样的人物组成,紧凑的剧情,出色的演技,以及不错的人性主题,这些都是加分点,小女孩儿的几次歌声也是一条别致的线索,从误解到释然到拯救,女孩儿最后的歌声不仅仅挽回了她们的生命也让整部电影压抑绝望的氛围透出了些许光亮。而人物角色的一些性格行为上的反转也安排的比较巧妙,例如我最喜欢的一个桥段是那个时髦老太太开门的场景,从以为亲人离去的漠然到重见亲人的欣喜再到最后彻底失去的绝望,当众人的自私和冷漠将她包围的时候,愤怒和绝望最终将她一步步逼向了崩溃,可以说这段情感的爆发和剧情上的小高潮还是非常很耐人寻味的。此外。夫妇、小情侣以及父女的剧情桥段也很多一些不错的闪光点,众人基于丧尸的弱点斗智斗勇也颇为有趣,这些我就不一一举出来了。
关于电影的槽点,我比较想吐槽的就是,那个乞丐,一直跟拖油瓶一样跟在主角的身后,搞得大家都以为他要闹出一个大新闻,我甚至都YY了他有解药之类的了,最后才发现编剧只是单纯想凑齐「老幼病残孕」而已,这种无法对剧情起到独特的推动作用或者是对主题有所升华的角色真是极大的败笔。再说说那个充当反派领头羊的男人,编剧在他临死前安排了一段心声,目的估计是想强行洗白,但效果明显不好。本身来说,这部电影的主题是揭露人性,生死之际,没有什么绝对的善恶,大难临头各自飞是人的本能,换做是你处于那个场景,你也不见得就大公无私,这才是电影应该表达出来的东西,真实而残酷。但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产生这样的感觉,除了主角的人以外全部几乎都被贴上了自私和反派的标签,观众看得过程中都巴不得他们赶快死掉,全部都站在了主角这边,产生了自己是站在正义的这边的错觉。这种单一的代入感可以说是让电影的主旨表达显得单薄片面了。如果能给那些群众和所谓的反派加上恰当的故事和心声,而不是单纯的把他们当成陪衬和炮灰,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能够不站队列,形成换位思考,不再产生单纯的憎恶和喜爱,这不电影在主题上应该也就能更上一层了。
总的来说,我还是非常安利大家去看着部电影,尤其是那些被《甲铁城》侮辱了智商的朋友们,同样是列车和丧尸,之间的差距大概就是《盗墓笔记》原著和电视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