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周的主题是“权威期待的力量”,今天咱们来聊聊“怎样做一个积极的权威”。
也就是说,当你处在权威的位置上,而你又想带给别人积极的影响,该怎么做呢?
先给你分享一个故事。
还记得我们昨天说过的罗森塔尔效应吗?也就是,权威的期待,可以强有力地影响人和动物。
我们广州工作室的一位老师,就是这个效应的实践者。
二十多年前她儿子出生,虽然她当时并不知道罗森塔尔这个概念,但她对儿子的教育却在无形中印证了这个概念。
当时的她觉得,自己丈夫很爱批评人,而她虽然在言语上喜欢夸奖别人,但内心还里是比较苛刻的。
这样的情况让她担心,儿子会在他们两人这里得到太多的批评和不认可。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她想到了一个办法:如果能找到一个由衷喜欢她儿子的保姆呢?
后来,她果真找到了一个这样的保姆。
保姆打心眼里喜欢她儿子,见到小家伙就眉开眼笑,开心得不得了。
虽然保姆没多少文化,但她的这份喜欢和满满的开心,给她儿子带来了非常好的影响。
而这个,可以说是每一个孩子成长中收获的宝贵礼物。
果然,在这样的积极影响下,他的儿子非常优秀,刚从清华大学毕业,接着就去了美国最好的学府读研究生。
通过这个故事,你可以看到,父母作为一个能给孩子带来重大影响的权威,发出一些有意识的积极期待,还不算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实际上,我的父母对我的积极期待,是我的一个重担,我花了很多年才完整看到这一点。
所以,比积极的期待好上太多个层次的是,满满的喜欢。
在生命最初,就遇到这样一个满心喜欢你的人,是命运最好的馈赠。
通过这个故事,你可以看到,父母作为一个能给孩子带来重大影响的权威,发出一些有意识的积极期待,还不算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实际上,我的父母对我的积极期待,是我的一个重担,我花了很多年才完整看到这一点。
所以,比积极的期待好上太多个层次的是,满满的喜欢。
在生命最初,就遇到这样一个满心喜欢你的人,是命运最好的馈赠。
这是因为,
虽然你在意识上认为自己给了孩子正面的期待,但在潜意识里却给他传递了负面期待。
譬如,有位悲观的父亲,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乐观的。
但每当孩子悲观的时候,父亲就会说,你怎么这么悲观,你为什么不能乐观一点呢?
这种意识层面的期待,可能会有作用,但远远不如潜意识层面的负面期待影响大。
对孩子来说,他发现自己总是在悲观的时候被父亲注意到,而且父亲总是在贬低他。
所以他接受到的期待是,我是不被喜欢的,我是差劲的,于是就很难乐观了。
至于那些期待孩子卓越的父母,也是类似的逻辑:
他们很少会真正地鼓励和认可孩子,
他们只是在批评孩子不卓越,
想通过这样的方式逼迫孩子变得卓越。
其中的多数人会失败,而另外少数人就算是表面上成功了。
孩子真的在外在标准上变得卓越了,但内心深处却会无比自卑。
因为孩子会认为,父母向他们扔过来的期待还是“你怎么这么差劲”。
所以中国父母集体制造了这么一个称呼——「别人家的孩子」。
好像真存在一个永远比自家孩子更优秀、更完美的「别人家的孩子」。
其实,父母们都没有觉知到,这是一种维护自己自恋的行为。
他们在打击孩子的时候,会体验到一种感觉:
看吧,你不如我。
我本来应该生出更优秀的孩子的,他才配做我的孩子。
而你,真差劲!
你可以想象,当父母用这种方式维护自恋时,代价是昂贵的。
再来看看另外一句话:一切都是为了利益。
很多人在生活中会说出这句话,常常用来形容人性的残酷。
不过,“得到”的朋友应该会对这句话有不一样的理解。
因为在“得到”上讲商业和经济的老师太多了,我想大家应该早就知道这句话是多么合理了。
的确,如果你真心是为了利益去做事,你的行为会合理很多。
譬如作为一个企业家或管理层,你就知道,应该好好使用罗森塔尔效应,对你的员工发出积极的期待。
如果你发现自己就是做不到这一点,那你可能需要反思一下:
自己到底是在追求利益?还是在追求自恋。
记得在2003年,我曾经在天涯杂谈上和一个做物流的小老板论战。
当时,他写了一篇长文章,名字叫《我为什么不招应届大学毕业生》,列了十几个理由,讲他招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有多么不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