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客来相问,如何是治生?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今天是第28个全国土地日。如果要选出土地日最有名的宣传口号,你会想到什么呢?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也许你会脱口而出这两句。
嗯,我也想到了这两句。从能够查找到的情况来看,这两句话作为保护土地的宣传口号,至少有近20年的历史。
什么意思呢?哪怕一小块土地也要保护好,留给子孙后代耕种。通俗易懂,又接地气,没毛病。中国的口号换了一茬又一茬,在墙壁上刷了一层又一层,但这两句却长期占领经典口号排行榜,从未跌出,堪称奇葩。
那么,哪位领导或笔杆子这么有才,能写出这么有文化内涵的口号呢?
抱歉,这不是今人写的。
在列入土地日宣传口号之前,“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已经流传了一千多年。
先是收入那本妇孺皆知的《增广贤文》。
什么,你没读过?
好吧,那我告诉你,什么“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什么“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什么“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什么“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什么“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等等,这些富含哲理的俗语,都在这本书里面。
等下,“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不是谁写的诗句吗?
是呀。这是宋人苏麟献给范仲淹的诗中的两句,不过原文略有出入。有的是“易逢春”,有的是“易为春”。可惜只流传下来这么两句。就是这样两句断句,却成为了经典的俗语。
和“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走红过程类似,“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在北宋时期,就已经成为人们经常使用的俗语。
宋代温州永嘉(今浙江省永嘉县)人叶适的散文《留耕堂记》中,开头就是这么一句。
这篇文章说的是有个叫葛自得的人,根据当时民间传诵的“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的两句民谚,将自己的宅第取名为“留耕堂”,意在教导子孙。叶适想起这两句小时候就听过的民间谚语,想到葛氏取名的用意,深受感动,便写了一篇《留耕堂记》,阐述留耕的深刻含义,并发表自己对该留给后代什么的见解。
奇怪的是,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只知道这两句仅仅是俗语。而在宋之后的元代吴师道《吴礼部诗话》中,我们却看到了这首诗的全貌。
这就是传为五代时期后晋人贺亢的《治生》诗。
这首诗的前两句有可能不是作者的原创,而是初唐白话诗人王梵志写的。关于王梵志,我曾在前面中国人口日那天的诗词悦读中讲过。详见节日诗词悦读|中国人口日,这位诗人不仅首倡少生优生,还批评薄养厚葬——王梵志《大皮裹大树》悦读。后两句也被宋末元初诗人方回引用过。此处不展开,我将另文考证。
贺亢,据记载担任过水部郎中,就是掌管治山治水政令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或者水利部的一个司长,官阶正五品。不过,他的工作也包括今年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的部分职责。这个贺亢,颇具传奇色彩,有书上说是得道的仙翁,苏轼为他写过诗,陈师道为他作过传。
这首诗很简单,由一问一答组成。有个客人来向作者请教:如何是治生?治生,就是经营家业、谋取生计。作者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没有什么,就是给子孙后代留下“方寸地”,让他们自己去耕耘。这个“方寸地”是什么呢?
一种主流意见解释为“人心”。语出《列子·仲尼篇》:“嘻!吾见子之心矣:方寸之地虚矣。”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就明确说过:“俗语云:‘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指心而言也。”今人一些专家也引用这一说法。
如果将“方寸地”解为人心,那么,这两句诗就触及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该为子孙留下什么?是留下物质财富,比如金钱、房屋、田产,这些看得见的东西,还是留下精神财富,比如清白、勤俭、无私,这些美好的品德?显然,作者认为是后者。正是因为说得在理,很多家族都将这两句原话写进族谱和家训,让后世代代传承。
这么说来,那些年我们听过的耳朵起茧的口号,原来都被误读和误用了。我已经看到,有些专家撰文,试图@相关部门,要纠正土地日宣传口号的误用。
且慢。
我们知道,语言的含义是会变化发展的。比如,逃之夭夭,讲的是逃跑的样子,可它的原意却是源于“桃之夭夭”,形容桃花开得绚烂。原意与后起义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方寸地”由原意人心演化为土地,也是正常的意义变化。
当然,我要着重强调的是,作者本身用的就是比喻的说法。地,本义就是土地、田地,所谓人心、心田是比喻义;现在我们解释为土地,恰好是回归本源,用的是原始义,确定没毛病。
而且,为什么是贺亢而非别人写出这么经典的诗句?正是源于诗人的职务。正是因为他担任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或者水利部的司长,才更有感触,由土地联想到心田,由耕耘土地联想到耕耘心田。现在的国土部门领导随手拈来,引用其前任的诗句作为宣传口号,正是传承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举措,应该给予鼓励和点赞。
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所以会有那么持久的魅力,其中重要原因之一,正在于其可以作多方面开放式的解读。你说“方寸地”包括勤俭的品德,我可以狭隘地解读为勤奋耕作,节俭耕地,保护土地,这都与土地有关。你能说解释不通吗?事实上,古代很多关于以留耕命名的亭子呀楼台呀,都会写到田地。如明人陈繗《留耕亭》云:“留耕亭下好溪山,顷顷都归方寸间。谷种但施平坦地,町畦不用巧机关。雨旸自有天公管,穫歛从知人事难。最是子孙长久计,食时须记创时难。”说的是既耕耘田地,也耕耘心地。
最后,我想问下你:你该为子孙后代留下什么东西呢?
节日诗词悦读系列随笔,持续更新中,感谢关注!您的关注是我持续更新的动力!
节日诗词悦读|国际博物馆日,你知道《清明上河图》背后藏着三幅图吗 ——李东阳《题清明上河图》悦读
节日诗词悦读|全国助残日,你是否认同“济物须乐施,厚费宜无悔”? ——洪繻《援道殍志感》悦读
节日诗词悦读|小满还有第四种含义?读读这首诗——欧阳修《归田四时乐春夏二首·其二》悦读
节日诗词悦读|国际儿童节,你还记得柳条串鱼的童趣吗——李复《西洨晚归》悦读
节日诗词悦读|世界环境日,关于道士作法,这个诗人见解或许超乎中科院——于石《祈雨》悦读
节日诗词悦读|高考日,请别忘了另外一个重要节日——蒋士铨《春联》悦读
节日诗词悦读|中国人口日,这位诗人不仅首倡少生优生,还批评薄养厚葬——王梵志《大皮裹大树》悦读
节日诗词悦读|父亲节,原来“空巢”老人的说法源自这里——《燕诗示刘叟》悦读
节日诗词悦读|端午节,原来“锦标赛”源自这个江西高考状元——卢肇《竞渡诗》悦读
节日诗词悦读|夏至已至,你来不来,共听流水与蛙声——《夏至雨霁与陈履常暮行溪上二首》悦读
坚持早起晨跑第43天,参加简书无戒90天三期训练营第15天,完成本日更文第1篇、节日诗词悦读系列第12篇,参加简书日更第3天。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