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本书,被称为韩国的“母爱圣·经”,在韩国销售两百多万册,被翻译为34种语言,让无数读者阅读时下泪,获得世界各国读者好评,并获得第五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这本书是韩国作家申京淑的《妈妈,你在哪里?》,也曾翻译为《寻找母亲》。
温馨提示:阅读这本书,你得备好纸巾。
寻找
小说从妈妈失踪一周开始。妈妈和爸爸一起去地铁首尔站坐地铁,准备去城里的二哥家过生日,结果上地铁的时候,妈妈抓脱了爸爸的手,爸爸上了地铁才发现妈妈没跟来,当他从下一个站返回的时候,妈妈已不在原地。家人四处寻找也找不到,妈妈失踪了。
妈妈失踪一周后,家人们聚集在一起,制作寻人启事,到处分发,寻找妈妈。他们一边各自寻找,一边各自回忆关于妈妈的一些日常琐事。
小说以多角度,以大女儿的角度开始,按大儿子的角度、父亲的角度、妈妈自己和小女儿交织的角度展开,又回到大女儿角度结束,分为五个部分。在不同角度之间,一、二、三种人称自然切换。
看见
在家人的寻找、回忆中,妈妈的形象越来越清晰,原来那些不被家人重视的细节都被挖掘出来,还原为一个伟大的母亲形象。
她很卑微。她就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三岁丧父,没上过学,连自己的出生年月也不详,过生日也是和父亲一起过。父亲不管事,年轻时还很荒唐,所有家里家外的事情都是她在承担。后来父亲虽然回来了,但对妈妈不好,经常喝酒,对妈妈发脾气。姑妈也经常找岔,年轻时她生病了,姑妈连多买一副药都不肯。儿女们长大了,各自在城里生活,也很少回来,甚至连她的一张近照儿女们都没有,她什么时候生病了也没人知道。
她很勤劳。不是在厨房忙碌,就是在地里干活。“妈妈的手从来没有停下来的时候。妈妈缝衣服,做编织,不停地种田。妈妈的地里从来没有空着的时候。”准备祭祀活动的是她,做酒曲赚钱的也是她。后来儿女长大离家后,都住在城里,她给他们送去各种吃的,若儿女们回来,她会提前为他们准备好吃的、用的。
她很善良。她对小动物很仁慈,不敢杀鸡,经常收养流浪狗。对人就更不用说了,她曾像母亲一样对待小叔子,她曾帮助过偷她东西那个人的家属,她失踪前一直把儿女给她的钱捐四十五给儿童福利院。邻居家的小孩母亲跟人跑了,她常做饭给两个孩子吃。她种花也要种在围墙边,让外面的人也能看到……
她很温柔。她把所有的爱都给了自己的儿女和需要帮助的人,她鼓励大儿子坚持自己的梦想,她卖了自己的金戒指让大女儿继续上学,她在和儿女们离别和偷偷伤心,她急切地盼望大儿子的一封来信,她带了大女儿的书去福利院让别人给她念……
她很刚强。为了不让小树长弯,她也曾在孩子们犯错时,严厉地批评,甚至打过他们。在父亲带回一个女人后,她曾离家出走,但为了孩子,她变成了一个战士,最后撵走了那个女人,当然父亲也一并走了,多少年来,是她一个人支撑了整个家。从年轻到年老,生病时、内心伤痛、孤独时,都是自己独自面对。
……
这样一个妈妈,也是千千万万个妈妈的缩影,可是,当她未失踪前,她的家人们仿佛看不见,看不见她的伟大,也看不见她的脆弱,总觉得妈妈是无所不能的,妈妈是永远健康的。
经过才会懂,失去才知珍贵。在妈妈失踪后,家人对她的回忆中,都带上了自己无尽的思念,同时也带上了无尽的忏悔、自责。他们才发现,原来妈妈是那么爱自己,自己是那么爱妈妈,根本离不开妈妈。
珍惜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养而亲不待”,我想作者写这本小说的真正目的,是想告诉我们两个字:珍惜。
从后记中可知,这本小说是她和母亲在她家一起生活了大半个月,是当时的幸福促使她坚持写完了这部小说。之所以把妈妈写成失踪,是想留下余地,还有找到的希望。也是想告诉读者,我们还有时间去理解母亲,爱母亲,照顾母亲,这件事情还不晚。
读这本小说,代入感很强。小说中关于的那些平凡琐碎的生活场景和细节,常让人想起自己的母亲,而子女们的那些悔恨、自责,会让人想起自己。虽文化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不同,但天下的母亲和天下的子女,仿佛都走在同样的人生路上。
母亲不是生来就是母亲,她也曾是个小女孩,有她的青春时代,她也有自己的梦想,有自己的脆弱和伤悲,她也会生病,她这一辈子吃过很多苦,受过很多罪,要多关心她,理解她,陪伴她,照顾她。
“妈妈,你知道吗?我也一样,这一生都需要妈妈。”读到这句话,让我再次泪目,我只想说,我也一样。
这是一本写给大地上所有母亲的心曲,愿你早日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