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发展到宋代,达到了壹个高峰,名窑众多,各地名瓷争奇斗艳。定窑是继唐代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壹个庞大瓷窑体系,主要产地在今河南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壹带,因曲阳县宋时属定州,故名定窑。定窑以盛产白瓷著称,产品风靡壹时.由于定窑的瓷质精致,纹饰秀美,曾被选为北宋宫廷用瓷。
北宋定窑白瓷工艺水平很高,胎料加工精细,制成的器物胎质坚硬洁白细腻。由于釉料中的氧化钛含量较高,加之用氧化焰烧窑,釉色白中泛黄,呈现出象牙似的质感,柔和悦目。
定窑的白瓷种类十分丰富,产品有碗、盘、碟、盆、瓶、罐、枕、壶及玩具等。装饰技法有刻花、划花、印花三种。刻花纹饰线条粗犷有力、划花纹饰线条纤细流畅,而印花装饰构图严谨,层次分明,密而不乱。其纹饰题材极为丰富,图案有主要有:莲、菊、萱草、牡丹、梅等,也有鸳鸯、龙凤、狮子等动物图案。画面严谨,讲究对称,工整素雅的白釉划花定窑器历来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而颇受人们的青睐。
北宋早期定窑刻花、构图、纹样趋简,以重莲瓣纹居多,装饰有浅浮雕之美。北宋中晚期刻花装饰精美绝伦,独具壹格。
定窑除烧制白瓷外,还兼烧黑釉、酱釉、绿釉等品种。文献中所述的“紫定”和“黒定”就是定窑烧制的酱釉瓷和黒釉瓷,其胎质与白瓷壹样洁白细腻,釉色呈酱色和黒色,光可鉴人,十分名贵。
为了适应大量生产的需要,北宋时期,定窑工匠发明了覆烧工艺,这是中国陶瓷史上窑具的又壹个重大改革成就。覆烧的优点是:节省空间,产品成倍增长;热效力高,节约燃料;焙烧时收缩均匀,不易变形;底心满秞,清洁美观。但是覆烧也有其缺点:因烧制时器囗紧贴垫圏,囗部不能挂釉,而露出壹线胎骨成为毛囗,俗称“芒囗”。为了弥补“芒囗”的缺陷,往往以金、银、铜圈镶在囗沿上作为装饰,而更显豪华尊贵,独具壹格。
其实,定窑的瓷器烧造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五代时开始烧造以白瓷为主,到宋金年代,是这个窑口发展的鼎盛时期,元代以后逐渐衰落,至明代宣德年间终至落幕。宋代定窑以烧造白釉瓷为主,同时兼烧黑釉、酱釉、绿釉等所谓黑定、紫定、绿定、红定等彩色釉的定瓷品种。这些彩釉品种是在白瓷胎上罩上壹层高温色釉而烧成。
定窑的瓷胎特征是胎质十分坚密精细,胎薄而显轻,胎色白净而略显微黄。无论白定还是各种彩色釉定,均是如此。定窑施釉较薄,釉薄处能见胎色,白定釉色多数为白中微闪黄色;黑定所上的黑色釉犹如黑漆壹般,釉面特别光亮;紫定其实并非紫色,而是酱黑色釉,釉面施釉不太均匀,常出现深浅不壹的现象;书载有红定壹说,但至今尚未见到实物,所见残片上也只是在酱釉上有红斑而已。
因此如在市场见有红定出现,须特别小心对待。北宋早期采用正烧法,因而盘碗口沿多有釉。中期以后盘碗采用覆烧法,为防口部粘釉,因此将施满釉的盘碗在口沿处刮去壹圈釉,露出胎骨,烧成后盘碗的口沿就有壹圈露胎毛边的“芒口”。为了美观,在壹些高档的盘碗口沿上,常镶上金、银、铜质的扣,所谓“金装定器”。这是定窑创烧的壹个独特的制瓷工艺特点。仿品通常采用硬器将口沿敲毛,再涂以污垢做旧,冒充“芒口”;或者在没有“芒口”的盘碗口沿上也包上包口。仔细观察,容易鉴别。
由于稀有,自明代起定瓷精品就是众多古玩收藏家追寻的目标,也是壹直让古董鉴定专家十分头疼的事。其中黑定、紫定也历来为收藏家推崇备至。在国际上,定瓷同样具有极高的收藏地位。在大英博物馆、巴黎国立亚洲美术馆、旧金山亚洲美术馆等,定瓷均被作为珍品收藏。在日本,壹件收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宋代定窑紫釉描金碗被视之为稀世珍宝。
从2011年开始,高古瓷在全球拍卖市场上便频传佳音,众多高价拍品的出现引得藏家纷纷侧目。这其中,可称中国瓷器黄金时代的宋元瓷器无疑是高古瓷板块的领军者,特别是宋瓷,温婉含蓄的釉色、风姿绰约的造型、美轮美奂的装饰技艺,是后世难以超越的丰碑。宋瓷以五大名窑领衔,龙泉、耀州、磁州等南北窑厂纷繁并立,各竞风流。不同的技艺风格迎合了当今不同藏家的不同审美喜好,也决定了其在拍卖市场上的价格定位。
五大名窑之壹的定窑为宋代白瓷的典型代表,从问世以来即广受推崇。元人刘祁《归潜志》赋诗赞曰:“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北宋为定窑发展的鼎盛时期,制瓷技术有许多创造和进步。北宋中后期,定窑由于瓷质精良、色泽淡雅,纹饰秀美,被皇家选为宫廷用瓷,由此名声大噪。
香港纪伯伦国际征集处刘生整理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