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份快结束了,回到家之后发现积累了好多书没看,开始继续刷书。今天推荐的新书叫《重塑幸福》
在书中看到一种解释:曼森规避法 ,对这个比喻印象很深。前段时间跟几个人一起吃饭,其中有位小朋友,看我的文章已经好多年了,跟聊了半天。
他说关注我已经好几年时间,绝多数的文章都读过,但生活还没有什么变化。在聊完之后才知道,确认读过不少文章,但也只是停留在读过了。只要在实际上一遇些问题,就暂停了。看100天行动看了几年,也很认可,但就是一直没下定决定去行动。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才知道这种情况的原因。
正文
当你出席某个时髦的鸡尾酒会时,如果你想给人留下些深刻印象,那你就试着来条曼森规避法吧:
某件事情越是威胁你的自我认同,你就越会规避它。
意思是,某件事情越是可能改变你的自我评价,或改变你对于成功或失败的判断标准,或改变你履行个人价值观状况的自我感觉,你就越不会去做它。
当你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时,你就会有某种舒适感。任何动摇这种舒适感的事情,即使它会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是可怕的。
曼森规避法既适用于好的事情,也适用于坏的事情。赚一百万美元和身无分文同样会威胁你的自我认同。成为超级摇滚明星和失业都会威胁到你的自我认同。这就是为何人们如此害怕成功,原因都一样,即害怕失败。因为失败会威胁到他们的自我认同。
你不愿创作那个你梦寐以求的剧本,因为你自己就是个保险精算人,这样做会让你质疑自己的自我认同;你不敢冒险同丈夫谈论更大胆的亲密关系,因为你是个良家妇女,这样做会挑战你的自我认同;你不敢告诉朋友你不想再见他了,因为你是个友善和宽容的人,这样做会与你的自我认同相矛盾。
我们一直在错失重要的机会,因为它们会改变我们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感觉,会威胁到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人生价值观。
我们都拥有自己的价值观,我们都在保护这些价值观。我们都在践行自己的价值观,证明并维护它们。即使我们无意这么做,我们的大脑也会这样想。正如之前所言,我们往往不公平地偏向于我们已经知道的和认为是确定的东西。如果我认为自己是个好人,那么我就会回避任何否定这一信仰的情形。如果我相信我是个很棒的厨师,那么我就会寻找机会,一遍又一遍地证明这一点。信仰总是居于优先地位。若不改变我们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认同,我们就无法克服焦虑,也就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如此一来,“了解自我”或“发现自我”就可能是危险的。这会让你成为一个固化的角色并赋予你一种不必要的期望。这会扼杀你内心的潜能和外部的机会。
威廉·詹姆斯的故事
威廉出生于名门望族,但他一出生就存在致命的健康问题。很小的时候,他的一只眼睛就已暂时性失明;他因严重的胃病不停地呕吐,因而不得不采取一种极其复杂和高度敏感的饮食方式;他存在听力困难;严重的背部痉挛常常让他一痛好几天,让他坐不下,也站不直。
因健康原因,詹姆斯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他朋友不多,也不太喜欢上学。相反,他天天画画。这是他唯一喜欢和尤其擅长的事情。
不幸的是,没有人认为他在这方面有才华。长大成人后,也没人购买他的画作。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父亲(一个富商)开始嘲笑他的懒惰和无能。
与此同时,他的弟弟亨利·詹姆斯后来成了世界著名的小说家,他的妹妹爱丽丝·詹姆斯也成了一位作家。唯有威廉成了家里的怪物和败家子。
为了拯救这个年轻人的未来,詹姆斯的父亲做了最后一搏。他利用自己的业务关系让詹姆斯进了哈佛医学院。父亲告诉他这是他最后的机会,如果这次还不行,他就没有任何希望了。
但在哈佛大学,詹姆斯从未觉得自在和安适。医学对于他来说没有任何吸引力。他一天到晚感觉自己生活在虚假和欺诈之中。毕竟,他连自己的问题都解决不了,怎么可能有能力帮助别人去解决问题呢?有一天在参观了精神病院后,詹姆斯在他的日记里写道:他觉得自己不像个医生,更像个病人。
几年后,詹姆斯再次不顾父亲的反对,从医学院退学了。但这次,他没有忙着平息父亲的愤怒带给自己的冲击,而是决定离家出走。他报名参加了对亚马孙雨林的一次人类学考察活动。
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跨洲旅行是件极其困难和危险的事情。
如果你小时候玩过电脑游戏俄勒冈小道,就会明白这点。随时都可能感染痢疾等疾病,到处是溺毙的水牛等等。
尽管如此,詹姆斯还是义无反顾地来到了亚马孙,开始了真正的探险生涯。他能够支撑着脆弱的身体到达那里实在令人吃惊,但他做到了。可是在探险开始后的第一天,他就很快感染上了天花,差点死在丛林中。
紧接着,他的背部痉挛发作了,疼痛让他举步维艰。因患天花无法进食,此时他已是骨瘦如柴、憔悴不堪。由于背疼不能行走,他独自一人被落在了南美洲中部(探险队其他成员已离开)。他辨不清回家的路,回程需花数月时间,且可能让他丧命。
但他最终还是回到了新英格兰,迎接他的是他失望的父亲(还有一些人)。此时他已不再年轻,快三十了,仍在待业,一事无成。病残的躯体每天都在折磨着他,且无任何好转的迹象。生活虽给过他某些优势和机遇,但一切都已破碎不堪。此生唯一不变的似乎只有痛苦和失望。詹姆斯陷入了深深的抑郁。他开始重新谋划自己的人生。
一天晚上,当詹姆斯阅读哲学家查尔斯·皮尔斯的演讲稿时,他决定做个小小的实验。他在日记里写道,他将花一年的时间让自己相信,他可以自理生活中的一切,无论发生什么。在此期间,他将尽其所能改变自己的生存状况,即便失败也没关系。假如一年内没有任何改善,那真的说明他无力改变现状。然后,他将走自己的路。
果不其然,威廉·詹姆斯后来成了美国心理学之父。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他被誉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知识分子、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之一。他曾在哈佛大学任教,并在美国和欧洲大多数国家做过演讲。他结了婚,生了五个孩子(其中亨利成为著名传记作家,并获普利策奖)。詹姆斯后来把他的小实验命名为“重生”,并将后来的一切成就都归功于此。
无论外部环境如何,每个人都需对自己生命中的一切负责。
我们无法掌控什么事会发生在我们身上,但我们总是能够掌控该如何理解它们,以及我们该如何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