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银行有很多很多种模式,寺庙是银行,旅馆是银行,布庄是银行,甚至药铺都是银行。
一、药铺银行
在“乡土中国”,药铺是一个人命关天的地方,基本上开药铺都是当地著名的乡绅,财力过硬,信誉很好,这一点和银行做信用的生意恰好一脉相承。
二、寺庙银行
在南北朝时期,无论是天子还是百姓都笃信佛法,寺庙里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进而开始做放贷的生意,再加上寺庙是皇权支持下的宗教团体,不仅资产雄厚,而且还有很多的分支机构。所以,它比私人的信用机构更加便利,风险更小,很容易就衍生出储蓄银行的功能。
三、驻京办、客栈、布庄银行
在古代,各地的驻京办会派驻各个地方政府的人员在长安,所以派驻的人员和当地的人员来往就会很频繁。那时是以金属货币为主,路上运钱不安全也不方便,商人和官员们就创造了“飞钱”:飞来飞去的钱,驻京办联合当地的富商和大户制作凭证,大家凭借凭证就可以回乡取钱,这就是银行汇兑业务的雏形。
旅馆和客栈为了方便顾客,最开始的时候是会放一些柜子,替人保管财物,后来业务越来越大,然后在长安的西市就形成了存钱、取钱一条龙的柜坊业务,这就是银行营业厅ATM机业务的雏形。
布庄天生就有钱庄银行的基因。在唐朝,布帛是最常见的货币,那时实行“钱帛平行本位”制度,规定“绢值与钱值并重”,也就是布匹和钱是一样的价值。
从历史上看,寺庙也好,旅馆也好,药铺也好,其实我们会发现共同的线索。第一,人流量多的地方,就是资金流通多的地方,就容易产生借贷融资的信用行为;第二,早期的银行大多是本地起家的,因为银行做的是信用生意,需要时间的积累;第三,人际交往互动多的场所更容易产生信用网络,也就更容易产生银行的业务。
文章资料来源于香帅《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