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杰的贡献
从四位诗人的生平履历来看,他们都是有才华有能力的人,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总体来说,他们的贡献有以下几方面:
1、把唐诗从宫廷、台阁的狭小范围中解放出来,逐渐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
为什么前面讲他们是进步的诗歌流派?就是因为如果作品只局限在宫廷,那么就远离了普通老百姓,就没有什么可信度。因为我们写作品是替弱者发声,书写的是底层人民。很多小说诗歌虽然也写一些贵族,但是很多时候我们从贵族身上看到的是普遍的人性。这就是一些经典文学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主题。因此,作家和老百姓是关系最近的人。我们写作品,立足广阔的社会人生,这是最好的。
那么,他们为什么会走向广阔的社会人生?他们也是没办法,这是他们自己的一个选择,但更多的是社会不允许,因为他们并不是位居高位。如果他们都是宰相,也很难走到群众中去。由于地位比较低微,命运比较坎坷,所以能够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现实,对生活有了很多丰富深刻的体验。
(1)边塞诗。
他们的诗歌题材比较广泛,都写过一些边塞诗,表达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理想和价值取向。比如杨炯的《从军行》、卢照邻的《紫骝马》,都抒发了诗人向往杀敌报国、立功边塞的雄心壮志。还有其他如杨炯的《战城南》、骆宾王的一些作品等,都反映了边塞军旅生活的艰苦卓绝。比较典型的是骆宾王的《边庭落日》:
紫塞流沙北,黄图灞水东。
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
候月恒持满,寻源屡凿空。
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
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
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
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边塞以北是一片茫茫沙漠,京城以东是一条曲折的灞水。我辞去朝廷中的任职(俎豆,祭祀和宴客用的器具),不远万里,奔赴塞外从军。为守候月亮的盈亏,常常拉满弓弦,为寻找水源,多次四处开凿道路。野外渐渐昏暗,但边塞战争的气氛却更加浓厚。烽火遥相呼应,戍楼之间讯息相通。将士们体力强劲,足以卷起风尘,他们已在沙场征战中渡过了许多岁月。河流冲涮着积石,山路远远地通向崆峒。胸怀大志,凌驾于苍兕之上,他们对朝廷的精诚忠心感动了天象,以致出现长虹贯穿太阳的奇景。如果说君王的恩宠可以报答的话,那只有像化龙而去的雌雄宝剑那样,扫净邪恶,还天下以太平。
前面两句一下子写到边塞,一下子又写到长安。我们可以感受到时空上的一个跳跃,非常大开大合。由远而近,通过这种广阔的时空感来表达内心的粗犷。
这首诗抒写了尽管边塞沙漠荒凉困苦,军旅生活特别艰苦卓绝,但是诗人内心依然有一股抑制不住的豪情壮志。这首诗是很有代表性的。初唐四杰写边塞诗往往也是一样,都是表达了慷慨情怀。
(2)揭露现实、同情妇女不幸遭遇、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
比如卢照邻的《长安古意》,王勃的《铜雀妓二首》,骆宾王的《帝京篇》《畴昔篇》等等,有的是借古讽今,有的是直指时事,有的是抒发遭遇破坏的不平。
(3)赠别怀人、咏史咏物。
这也是他们经常写的主题。比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杨炯的《送梓州周司功》等等,都表达了积极乐观或者缠绵深厚的情感。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感受到初唐四杰的诗歌内容和题材已经由上官体的应制、奉和,转向了对江山、塞外的描绘和个人情境的书写。他们把笔触深入到了唐朝初期各个方面的生活当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唐朝的一个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