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搭错车”的评价非常生动。
如果换个方式来讲,可以说这套理论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投机”——它借到了当时最“时髦”的科学的东风,然后就在科学批判它的时候,它又成功学校了思想界的支持。
不过不管怎么讲,即便在科学领域站不住脚,精神分析理论也仍然启发了我们去正视非理性和欲望。
其实不仅仅是“老前辈”弗洛伊德,很多人们曾经笃信的心理学结论都在面临着科学的挑战。
大量曾经震撼学术界的科学实验无法被复现,有些甚至在实验设计受到质疑之后,因为实验伦理的缘故而无法重复。
心理学在经历“科学化”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这其实是个好事,当我们想以科学的方法让一门理论更靠谱的时候,这种“阵痛”不可避免;而度过了这一阶段,一门更加科学的心理学,会让我们对自身有更可靠的认识。
关于今天刘老师的思考题,我认为即便我们具备了关于无意识的知识,它仍然会支配我们的行动。
理由有如下几条:1.知道不等于能做到,我们知道骑自行车是怎么回事,但能骑着满地跑却是另一回事,即便我们能凭借现有的理论来控制无意识,这也是需要训练的。
2.更重要的是,尽管弗洛伊德启发我们认识到自己人格中的“无意识”成分,但我们的理解是否可靠?或者说目前的理解能否支持我们反过来利用它,控制我们的无意识呢?3.在当前科学认知中,我们的无意识其实是体内一系列生物过程与化学反应的结果。
如果承认这个最新认知的话,那么仅仅是“知道”恐怕就不足以支持我们“干预”了。
其实有一个例子,能够很充分地说明“知道了这个原理,也并不会妨碍它起作用”。
医学中有一种“安慰剂效应”,即得知自己接受治疗后(哪怕只是象征性的干预),病情就会有所好转。
这几年有个研究,说即便当事人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安慰剂治疗,安慰剂效应仍然会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