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不怨天,不尤人」(不埋怨天,也不埋怨人)、「犯而不校」(别人冒犯了我而不计较)。所以只说自己「改过」。这就是「为己之学」,只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别人,只是去改自己的错而不是去改别人的错。
我们如果知过?靠的是我们自己的「良知」。如何改过?也是靠我们自己的「良知」。这就是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的心法。既然知过改过都只能靠自己的「良知」,那么我们批评别人、希望别人能够改过就是不可能实现的,甚至适得其反。反而我们的包容还可能让对方一念自返而改过。
事实上,从我的角度来讲,这个世界只有我一个人是有过的。世界对于我来讲「无善无恶」,他人当然也属于世界的一部分。善恶的标准不是外在的,良知知善知恶,而所知的只是自己意念的善恶。
所以善恶只在我心,我一动气就有善有恶,不动气就无善无恶。不动气就是循理,阳明说「无善无恶理之静,有善有恶气之动」。
我们举例来说明之。
假如我们看见甲盗窃,循理的做法就是报警、让警察来处理;如果你上去把人打一顿,就是动气,就有了好丑善恶的念头。报警为何是无善无恶呢?因为你只是「就事论事」,只是说这件事是不对的(损害他人或社会的利益),而不是去痛恨那个人。实则那个人也有可能是一个可怜的人。这就叫「论事不论人」。
又比如在公司甲通过阴险手段抢走了你的客户,循理的做法应该是请上司秉公处理,如果你自行去与他纠缠甚至打击报复,就是动气,你自己也陷入了「恶」。与上面一样,我们只是「论事」。如果你因为自己是受害者,去「论人」,那么你动气的结果可能是两败俱伤,而报复者做出更出格事情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其实没有人是圣人,所以有人做出不当行为是不可避免甚至时刻在发生的,就像天空中永远有乌云一样。所以我们不能强求身边的人是圣人,只是「论事」。就上面的例子而言,假如上司存心包庇,你也不应该动气。因为世间的事不可能事事如意、事事平满,这也是「理」。强求事事平满,这就是你自己「丧失良知」的表现。
还有一些事情是不能单纯论理的,那就是掺杂了感情的时候。比如家里的亲人,论理就失去感情,所以宽容才是爱。什么叫宽容?就是虽然我觉得你做的可能不对,但我依然不在意。古人说「情理」,情在理之前,如果不讲感情、不讲仁爱,只是去讲道理是非,那人生就失去了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的心原是与天地万物一体的,现在我们用冷冰冰的态度来看待世界,就是与我们的本体相违背。原本一体的心现在被割裂,自然就变得痛苦、感到无意义。
所以人贵在改自己的过,不去指责别人。如此所有人就都归于我「与物同体仁心」之中。这就是孔子说的「天下归仁」。就像太虚中有日光有乌云,却都是太虚本有之物。世间人物参次不齐,有贤有愚,都于我的仁体无碍。
故龙溪先生曰:「若一毫归过于人,见人不是,便是意见作障」。慧能曰:「心净则国土净」,此之谓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