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花瓷,是中国陶瓷史上影响深远的彩瓷。自从唐代河南巩县窑烧出胎釉净洁、青花发色艷丽的彩瓷品种后,沉淀了几百年的青花瓷到了元朝时代,在统治者对蓝与白色的宠爱下,及各国皇室贵族喜爱的追宠下,元朝中晩期景德镇青花瓷的烧制技术已经很为完美。国产的钴彩料与进口的“苏麻离青”彩料同时并用,使唐宋以来瓷器上的纹饰工艺技术,在元代以景德镇青花瓷为代表,完美地展现在世人眼前。
元时的景德镇,“中国瓷都”的雏形开始显现。元景德镇窑瓷器主要有四种胎貭(不包括其他省份窑口):
第一种,单用一种瓷土,瓷土来源于景德镇昌江西支流上游,为安徽省祈门县的坪里、谷口。昌江西河水源充足,瓷土虽远离浮梁瓷窑,但有充分的加工精洗条件。此两地瓷土质地优良,用此瓷土生产的瓷器,胎的质地白而坚硬细腻,釉面白净润泽,微泛青或泛蓝; 露胎足底留下的孔隙较多,细沙底没有火石红,手感滑腻,琢器内壁因胎体上釉时,被荡进一些釉液进器里,留釉被荡出或被草率刷上器内壁,器内壁出现不规则的釉面,部分没被荡刷上釉的器内壁有浅赤色的火石红出现。器物里上下胎体接痕明显。多数接痕被抹平过。
此种貭地的瓷器多产于至正早期之前,那时安徽、江西属于元军管辖下。因为祁门瓷土好,水上交通又方便,景德镇元瓷的瓷土多是来源于安徽祁门。如出口到伊朗等国的元代遗存青花瓷器,圈足是露胎沙底,大部分没有火石红出现。这部分没有火石红瓷器的瓷胎质地细腻坚实较白净。琢器修足时留下了不少砂孔。用纯粹的祁门瓷土烧造的瓷器胎质细腻坚白,釉面平滑净亮,多数器足细沙底没火石红。湖南电视台东方寻宝电视节目海选征集壹叁伍肆玖陆陆柒零玖壹。
第二种,用异地复合瓷土。因元代至正年间,元青花瓷用料讲究,彩绘烧制工艺成熟,纹饰蓝艳美丽,深受阿拉伯世界所欢迎,出口量巨升。但上等瓷土距江西饶州窑场相对较远,虽有水路毕竟是过省的货物难免会加重原料成本。所以窑场为了减少成本,取本地产之瓷土来“参和”。
窑场为了降低成本,釆用本地产的瓷土去参和祁门来的瓷土,烧制出第二种胎貭的瓷器。此第二种元瓷胎貭是以祁门上等瓷土为主,再加用江西饶州浮梁县(现景德镇市属)境内的“止可参和制造,于粗器为宜。”(《<陶冶图>说》清·唐英)的高岭、红玉和箭滩等地产的瓷土,按比例制坯烧制成器,这种瓷器底足露釉处的胎体少见有砂孔,微微泛火石红,火石红淡淡的似有非有; 胎貭比单用祁门瓷土的较松、又较粗,偏白。手摩感觉虽粗些但不划手。因为,起用两地两种性貭不同的瓷土,怕胎土参和后会渗漏,有部分琢器,如大罐内壁刷有一层薄薄如水似的透明防渗釉、还有溅入形状不规则的釉粘片块。琢器内壁上下体接痕多被抹平,相对较平整。此种青花瓷多是产于至正中期。
第三种,用江西浮梁县本地复合瓷土。此种瓷器以本地瓷土为主,按所需比例加参硬度更高的高岭土。此种瓷土烧制的瓷器底足露胎处胎体较粗,较硬,足底密实没有孔隙。足沙底硬亮有火石红。有的足沙底火石红全满、浓厚。施釉较厚,釉面呈灰青;有部分琢器内壁上有一层薄薄如水似的透明防渗釉、也有刷上粗白釉、器物内壁上下体接痕多被抹平。胎与洪武时期青花器较接近。第二种和第三种瓷胎泥料,是后人所谓的二元配方。
第四种, 没经过参合的瓷土,是用本地单一的瓷土。瓷胎用江西浮梁县本地矿坑单一瓷土,没参合高岭土或其他矿坑瓷土。此种瓷土做成的器物,多是胎貭松如澄泥,观感疏松不硬,但手摸不感刮手;釉面较不平整,釉色泛蓝灰。元至正末期,部分琢器内壁有粗宽的修坯纹明显出现。
元瓷器有三种基本釉:枢府釉、青白釉、透明釉。枢府釉,乳白失透似鹅蛋壳色,为朝廷器专用,上此釉的器物称:“枢府瓷”,多用于军队及出口,民用器也有用;青白釉,是元瓷主要用釉,色瓷、彩瓷、单彩青花瓷釉面多是青白釉;透明釉少用,施于阔口罐内里常用薄透明釉作为防渗漏层。色釉有铜红釉、钴蓝釉、鉄黑釉、铁褐釉等。
元代瓷器釉面多数喜蓝纹饰,凡是彩蓝纹饰的瓷器称“青花瓷”。经略提纯的钴矿料是这种蓝纹饰的一种常用彩料,有国产的也有进囗的。元代进囗的青花钴彩料叫“苏麻离青” (也称:“苏尼勃青”)。
瓷胎单用祁门瓷土的,釉面明亮白净、平滑,这种瓷胎如用进口的彩料“苏麻离青”,釉面着色浓处下凹,并有铁锈斑生成。用百倍放大镜观察:金黄色铁锈斑处,周围有一圈闪银色而清晰的丝状纹,或是有银色丝网纹产生,国产青花钴料少有此现象;而瓷胎用祁门瓷土混合景德镇瓷土所产出的瓷器、或单纯用景德镇本地产的瓷土烧成的瓷器,釉面都偏厚而微显青灰,又有偏灰蓝的,器物表面较不平;青花器釉面用进口“苏麻离青”料上彩的,青花瓷釉面纹饰图案上有铁锈斑,并釉面下凹不平。用百倍放大镜观察,青花料浓厚处以及铁锈斑处有闪银色的清晰丝网纹。国产青花钴料没此现象。
元瓷主题纹饰喜欢画戏曲人物、婴戏、动植物、草虫,吉祥瑞兽。有周亚夫屯军细柳营、锦香亭丶萧何追韩信、文姬归汉、昭君出塞、百花亭、三顾茅庐、蒙恬将军、鲁班、薛仁贵、尉迟恭救主、西厢记、四爱图、姜太公遇文王、八仙过海、携琴访友;龙纹、双翼龙纹、凤纹、麒麟纹、摩羯纹、狮子纹、犀牛望月纹、天马纹、鱼纹、鱼藻纹、花鸟纹、鸳鸯、孔雀纹、孔雀牡丹纹、菊花寿石纹、鹿纹、松鹿纹、海马纹、飞鹤纹、鹭鸶纹、野鸭纹、芦雁纹、黄鹂纹、白兔纹、蝗虫、蟋蟀、蜻蜓、蝶等;牡丹寿石纹、松竹梅、卧莲纹、杂宝(火焰、宝珠、珊瑚、钱、法螺、丁字、犀角、宝伞、宝瓶、盘长、灵芝双鱼、芭蕉、法轮、方胜、银定、钟等)云纹、朵莲、瓜果、串枝花、云肩纹、番莲、栀子花、茶花、牡丹、一束莲、菊花、灵芝、覆莲纹、菱形曲线开光、文字纹、璎珞、宝杵海水浪花纹、缠枝石榴、缠枝海棠、缠枝菊、缠枝牡丹、莲托杂宝等。
边饰纹:有海水浪花纹、回文、蕉叶、兔丝子纹(蔓丝纹)、巻云纹、缠枝葵花纹、穿蛋纹、连续斜方格纹、古钱纹、变形水字纹、城头纹、变形回纹、锦纹、叶子纹、变形钱纹、仰莲纹、覆莲纹、卷草纹、缠枝菊、缠枝番莲、杂宝纹、三角斜线纹、如意头纹、卷云纹、蔓鬏纹等等。
缠枝莲叶为葫芦形;仰莲瓣纹是每瓣分开绘图,边框线条粗宽,如图21;蕉叶纹蕉叶中脉单画线,而明代以后多是双画线,如图22。湖南电视台东方寻宝电视节目海选征集壹叁伍肆玖陆陆柒零玖壹。
元代开始把变形的”回”字纹用在瓷面上装饰,如图23。
底足特征:元时大小器底足大都露胎为沙胎,只有个别器形底足有上釉,如玉壶春瓶。小器形类足底中心大多在挖足时,常有残余尾泥如小乳钉状突起。小器件有圈足高的也有圈足低的。琢器大多圈足浅宽,外墙较高,外墻修角。内墻低戓不明显。元代瓷器因为瓷土来源多处,配方有所异,故足底露胎处的胎体有不同形象:
A.白砂底,胎貭细腻坚硬,制坯时露胎的足底留下的砂眼隙缝较多,没火石红现象,手感滑腻;
B.细砂底,砂孔不多或没有,微微泛火石红,淡淡的似有非有;胎貭较松,手摸滑而不划手;
C.瓷器底足露胎密实没有孔隙,胎体较粗较硬,足底硬亮全满火石红,眼感粗些但也不扎手;
D.大盘类足底露胎为细砂底,部分细砂底有均匀的垫迹。足多为倒梯形浅宽圈足;另有棱囗薄胎平底盘,没圏足,平足底有垫蔴布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