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中唐,在政治格局上世俗地主取代阀门地主,日益占据主要地位。它以两税法的国家财政改革为法律标志。自宫廷到市井,整个时代风尚社会氛围与前期封建制度大有变化。中唐社会的风尚也日趋奢华、安闲和享乐。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文坛艺苑的百花齐放,相对盛唐之音更为五颜六色,多姿多彩。所以,并不是在盛唐,而是在中晚唐诗,书,画各艺术部门获得了高度成就。中国诗的个性特征在这个时候也充分发展起来。不再是千人一面而是风格繁多,各有个性。散文、书法和画也是如此。从中唐到北宋的这个时期是世俗地主阶级在整个文化思想领域内的多样化地全面开拓和成熟,为后期封建社会打下巩固基础的时期。就美学风格说,他们不乏潇洒风流,却总开始染上了一层薄薄的孤冷、伤感和忧郁。
在中唐也有着这个时代阶级的共同倾向。那就是以儒家教义作艺术基础的美学观念,把文艺与伦理政治的明确要求紧紧捆绑在一起。而在这些倡导者们自己身上,切已经潜藏和酝酿着一种即关心政治、热中仕途而又不得不退出和躲避它这样一种矛盾双重性。他们虽标榜儒家教义,实际却沉浸在自己的各种生活爱好之中。所以这一时期最成功的艺术部门和艺术品是山水画、爱情诗、宋词和宋瓷。相对于盛唐对事功的向往而有广阔的眼界和博大的气势,中唐是退缩和萧瑟,晚唐则是对日常狭小生活的兴致。因此中,晚唐的这种时代心理终于在词里找到了它最合适的归宿。在美学理论上突出来的就是对艺术风格、韵味的追求。而苏轼正好是这一文艺思潮和美学趋向的典型代表。他是地主阶级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化身,他把中晚唐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了一个新的质变点。苏轼在美学上追求的是一种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韵味,一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反对矫揉造作和装饰雕塑,并把这一切提到某种透彻了悟的哲理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