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打也能长记性
“不惩罚不骄纵的管教孩子”学过或听说过正面管教的同学都听过这句话吧?
不知道第一次见到这句话时,大家什么感受?
反正我,一是震惊,二是怀疑。
震惊的是:一般孩子犯了错,要么家长占上风,打一顿。要么孩子占上风,随他去,世界上怎么可能有不惩罚不骄纵的方法呢?
怀疑的是:如果不打,怎么长记性?小孩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大人不帮助他知道对错,岂不是害他?而且就算你讲了道理,告诉他这样是错的,下次记住了哈,可是难保孩子不耍心眼啊,如果他每次都认错,然后照犯不误,咋办?
相信跟我有一样疑虑的童鞋不在少数。
也有人说,我自己就是被打大的,现在人生也很成功,也挺好啊。
可是,亲爱的,我们表面上看起来都不错,内心是否绽放,是否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是否有勇气直面恐惧,只有自己知道。
另外,如果我们能在和善而坚定,不惩罚不骄纵的养育方式下,学会从错误中学习,无论犯了什么错仍然被支持,被爱,我们是不是比“挺好”更好些?
那么返回正题,惩罚到底怎么了,我们老祖宗信奉了这么久的“不打不成才”难道错了吗?
我们想象一下多年前的那个场景,当我们还是几岁的孩子时,就因为多看了一会电视,打碎了一个碗,作业没完成,或者因为弟弟抢自己心爱的东西打了弟弟,或者被告了黑状,就被惩罚,被批评,罚站,关小黑屋,或者一顿胖揍。
那个小小的你,是委屈?愤怒?恐惧?害怕?担忧?这个时候,你还相信自己是被爱,被接纳的吗?你会觉得眼前的大人说得多么有道理吗?你会好好的反省自己,找到自己哪里错了,下次要避免吗?
还是说,你会因为愤怒而选择更加叛逆?或者下次一定会报复回来?还是因为怕惩罚而选择偷偷摸摸进行?抑或因为恐惧而选择了讨好,自卑,觉得自己不是个好孩子?
我相信绝大部分的同学选择的是后者,因为从出生起,孩子们便一直在做着各种各样的决定,这些决定形成了他们的性格、生活目标,以及他们对感知到的不安全感和压力所做出的回应的方式。
1,他们是谁(好还是不好、能干还是不能干的自我认知)
2,这个世界是怎样的(安全的还是有威胁的、友好的还是不友好的看法)
3,他们要做的,是求生存还是求发展(基于以上认知和看法的决定)
当我们被惩罚,被罚站,被打骂,被关小黑屋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是好的吗?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吗?我们有能力去求发展吗?
这个例子,我们看到,打骂对于制止当前孩子行为的效果是立竿见影,但如果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打骂也是家常便饭的话,那么,长期就会有负面效果,比如叛逆,报复,自卑,退缩等。
以上便是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这些信念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并形成他的私人逻辑。
所以我们提倡不惩罚。
那“非惩罚”得养育方式不就“放过”孩子了吗?其实不然,“非惩罚”不是骄纵,它意味着,在一种支持和鼓励的环境中帮助孩子探讨他们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从而使孩子能够从中学习,并持续成长。
说一个我家刚刚发生的一个例子,怎样用不惩罚不骄纵的方式解决问题的。
我家女儿芊芊,幼儿园大班,放学后开始做作业时,突然大声嚷嚷起来:“我的铅笔呢?都找不到了,肯定是妹妹随便玩给我丢啦!我不写啦!”
这样的情况相信在生活中,稀松平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如果你是我的话,你会怎么回应?
我做讲座时,还真拿这样的例子问过宝妈们。
他们的回应无外乎是:“作业怎么能不做呢?我再给你拿一支新的。”
“铅笔怎么又丢啦,你怎么搞得,家里没有铅笔啦!”“啪”一巴掌落屁股上啦。
“谁让你随便放的,活该。”
“铅笔能随便乱放吗?你不会放你书包里吗?”
我家是这样的,姥姥姥爷赶紧的翻箱倒柜的给她找铅笔,他们觉得芊芊还小,还不会存放东西,而且是妹妹的错,不是她得错,应该帮助她。
我呢,叫住姥姥姥爷,告诉他们,不用忙活,我来处理,我相信这事对芊芊来说不是事。
下面是我们的对话。
我:(蹲下来)芊芊,你打算怎么办?
芊芊:(看见我是认真的)我不知道,我的铅笔都被妹妹拿着玩,都找不到啦!
我:那是挺气愤的,你的铅笔被妹妹弄丢了,现在着急写作业,却一支铅笔也找不到了。不过,妈妈相信,你有办法解决。你打算怎么做呢?
芊芊:我不知道,我没有办法!
我:哦,那我有个建议,你愿意听听吗?
芊芊:(点点头,没说话)。
我:你先去找找,如果实在找不到就拿支新的,如果需要我帮助,就告诉我好吗?
然后,芊芊就跑去找铅笔了,结果还真没找到。
然后她过来找我
芊芊:妈妈,我需要你的帮助,我找不到原来的铅笔了,你给我拿新的吧?
我:恩,我看到芊芊已经认真的找过了,确实没有找到,我去拿一支新的来。
拿来铅笔,并削好给她。
芊芊:谢谢妈妈。
我:不客气,宝贝,那你打算怎么放好这支铅笔而不再次被妹妹弄丢,也不至于到处找不到呢?
芊芊:我不知道。
我:这样吧,你看看我的笔在哪里?
我引导她来到我的书桌旁,并且拿我的笔筒给她看。
我:我的笔都在这里,每次用完了也都放在笔筒里,你看这样的话,妹妹够得着我的笔吗?我会发生总是找不到我的笔的事吗?
芊芊摇摇头,突然,她拿起我的一个小花瓶说:妈妈,这个花瓶送给我吧,我当做我的笔筒,以后我的笔和橡皮都放在这里面,我每次都来这里找笔,用完了再放里面。我也选一个妹妹够不着的地方。
就这样,芊芊第一次安顿了她的铅笔和橡皮。
大家看我家的这个例子里,没有惩罚,没有骄纵,是不是也解决了?你觉得是我打骂她记得下次放好铅笔她记得牢?还是姥姥姥爷帮忙代替找出来的她记得牢?还是现在这种她自己想出来的方法,她更愿意执行,更能记住呢?
很显然是最后一种。因为人都倾向于选择让自己感觉到归属感和价值感,感受到被接纳,我能行的方法。
在这个事件里,我用得是正面管教工具:启发式提问,启发孩子自己的思考,让她去想办法;共情+倾听,看到并认可孩子愤怒的情绪,倾听她的心声,而不是强行要求她按照我的要求来。
在这个事件里,因为有信任和尊重做铺垫,芊芊还学会了自己的东西自己负责,去想办法解决问题,整理收纳自己的东西,遇到问题先思考等等。
如果打,真的有效,那么天下尽是英才,因为打太容易了。
所以,除了惩罚或骄纵,还有第三种方法育儿方法,那就是基于和善而坚定的,不惩罚不娇纵的正面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