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陵前或神道两侧大多都放置有动物石雕或人像石雕,它们以其高大坚实的立体造型,等距离的、左右对称的整齐排列,或坐或立,或威猛或谦恭或服从,默默的遵守着它们仪仗的职责,让人深切的感受到它蕴藏的丰富政治内涵。这些放置在帝王陵墓前及神道两侧的石人、石兽统称石像生,又称"翁仲"。 比如南京紫金山通往明孝陵的翁仲路上就屹立着四对石像,文臣武将各两对。文臣庄严肃穆,武将则威严肃杀。明孝陵的石翁仲,通高3.18米以上,据说是最高大的石翁仲了。沈阳北陵,在正红门前的甬道两旁也立有十二对相互对称的石兽,分别为狮子、麒麟、獬豸、骆驼、马、象等,件件都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
一、放置在陵墓前或神道两侧的石兽石人雕像为什么叫“翁仲”呢?
据考证,陵前放置石像生起源于秦。秦朝有位大将名叫阮翁仲,此人身材高大,力大无穷。秦始皇曾派阮翁仲驻守临洮(今甘肃岷县),威震匈奴。阮翁仲死后,因镇服匈奴有功,秦始皇为了纪念他,便铸了阮翁仲的铜像,放在咸阳宫的司马门外。匈奴人到咸阳后,远远看到翁仲的铜像,以为是真人,吓得不行。后人因其有神威之力,又用石头雕成翁仲象,守护坟墓。此后,人们就把陵墓前及神道两侧安设的石人、石兽称为“翁仲”了。如《史记.陈涉世家》中“金人十二”句下司马贞的《索隐》解释为:“各重千石,坐高二丈,号曰翁仲”。
二、作为翁仲的石兽石人有什么含义呢?
石像生多为狮子、麒麟、獬豸、骆驼、马、象等动物形象和文武官员及功臣形象,各种形象都有其深厚的含义。 古人认为,狮子性情凶猛,吼声震天,群兽听到狮吼,无不惊恐,将它放在陵前能起避邪作用;獬豸,是神话传说中的异兽,头上长有锋利长角,专触不正之人,古代法官,曾戴过獬豸冠帽,以表善辨邪正之意;麒麟,也是传说中的异兽,是吉祥的象征;骆驼是沙漠中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行千里而不嫌疲惫,放在陵前以示皇天后土,广阔无比;马,为战争中常用动物,性情温顺,善于奔跑,在古代是人类不可少之交通工具,是与人类关系亲密的动物;象,代表威武强大。文臣、武将是朝中文武百官的代表,象征皇帝拥有忠臣良将。
自秦以后,各代陵前均放置石像生,以象征死者生前仪卫。此后历代君王沿用不绝,只是神兽形象和数量有所不同:秦汉时放麒麟、马、象等;唐代诸陵前则是狮、马、牛、玄鸟、文臣、蕃酋等;明朝则是麒麟、獬豸、骆驼、马、象、文武勋臣;清朝基本上效仿明十三陵放置的石像生,只是没有文武勋臣。总之,有这些动物和文臣武将来把守帝王陵,能显示皇帝的尊严和威武。 同时,放置石像的数量和种类也体现了陵墓主人的等级地位,这也彰显了我国古代严格的墓葬制度。自唐朝以来各朝都对石像生是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如《明会典》、《大清律》中都具体规定了各品级官员可以使用的石像生种类和数量。
三、保护石像生的现实意义
1、石像生是研究古代石雕艺术 的重要实物
石雕艺术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石像生附属于陵墓建筑,随着朝代的更迭,其艺术风格也会烙下不同的印记。所以它对我们研究和整理不同时期的石雕艺术特点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如著名的 明皇陵石像生,人物形态炯炯有神,表情庄严肃穆,礼仪姿态严谨,是中国石雕造型艺术史上璀璨的文物瑰宝,散发出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独特神韵。其雄浑厚重的雕塑风格继承了汉唐两宋的传统,同时又开创了明清时期的面貌。其石雕数量之多、形体之大、造型之真,可谓承前启后。传说古时南来北往的马匹路过此地,都会挣脱缰绳奔向石马之前跳跃嘶叫,足见其雕刻技巧之高超,能以假乱真,且这些石像生雕工精细,比例适中,人物造型从头到脚逐渐缩短比例,近看头大腿短,而远看却逼真、匀称,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2、对研究古代等级制度有重大贡献
陵前石像生数量的多少,历代都有一定的制度,宋代帝王陵寝的石象生仅有十余对;明代时,祖陵有21对,孝陵17对,长陵18对;到清代形成了18对的规格,清东、西两陵的主神道石像生数目均为18对。现发现带有石像生的帝陵共31处.若以规模和数量来衡量,明中都皇陵拥有三十二对之多,可称之为“最”。明皇陵神道总长257米,共有石像生32对,石像生数量是历代帝王黄陵之最。《明会典》、《大清律》中对各品级官员可以使用的石像生种类和数量都做了具体的规定,这些都体现出了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3、大力保护石像生
经几百年来风雨洗礼,战火侵蚀,很多地方的石像生损毁严重,有些地方盗掘石像生的现象时有发生。这都警示人们要更好地保护这些历史遗迹。看着被损坏的翁仲,真是令人叹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