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第五十七章1 三千人打败十万人!《道德经》也能当兵法?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用稳定的状态治理国家,用出其不意的方法用兵打仗,用无事之道取得天下。
平时要稳,打仗要奇,两种状态要学会切换。
各位亲爱的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接着来分享《道德经》的内容。今天讲的内容就比较有意思了,有些争议,我们一点点来分析。从今天开始我们讲第五十七章。
五十七章老子上来说“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就这三句话,但是历史上的讲法真不一样。“以正治邦”,一般版本是“以正治国”,实际帛书甲本和楚简都是“以正之邦”,它们写的都是之乎者也的“之”,应该是通治国的“治”,用音来借的,他一看音一样就这么写了。“以正治邦”,大家一般都讲成没悟道的领导者会用政令、法令形式来治理国家,您以法令、政令来治理国家,这是“有为”的行为,势必导致国家乱,所以才“以奇用兵”,你一定要出其不意地去用兵了,这么治理国家的结果是不好的。应该怎么治理?“以无事取天下”,你“无为”才能坐得天下、拿得天下,过去多数的注家都这么讲的。
好像这里边分出了层次,一个是悟道,一个是没悟道,悟道以后你就“以无事取天下”了,没悟道你就不断地发行政令,结果导致了战争。这种讲法对不对呢?我不置可否,我觉得可以这么讲,但是老子的意思可能不是这意思。这“以正治邦”和“以奇用兵”不是因果关系,这是两种状态,就是你真的要治理国家的时候,治理“邦”,过去“邦”是城邦、诸侯,治理这个地区的时候,“正”不是政令的意思,“正”和“奇”是相对的,“正”是指正常的状态,以稳定的、正常的状态来治理国家、治理这个地区,真正打仗的时候就不是这状态了,这两者不同。打仗时候“以奇用兵”,你要出其不意地用兵,这是阴阳。比如“以正”,以正常状态这是阳,出其不意这是阴,这阴阳一张一驰是每个领导者必须有的状态,您要有这种动静结合的本领,这是每个领导者都要有的。
老子并没有反对用兵,老子的整体思想是尽量不用战争,能在战争之外解决的问题就在战争之外解决,这是老子的思想,但是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可以用兵,怎么用兵?老子这讲了,“以奇用兵”,就出其不意的用兵,一定要跟平时不一样,这讲了一种管理状态。老子接着讲了,真正你再提升,“邦”和“天下”不一样,“邦”是城邦,是很小的地方,你可以用正常的、一般的方式治理就行了,但是真正要“取天下”,你当一个大领导的时候,要“以无事取天下”,这是在阴阳之上的更高的境界,“以无事取天下”,“无事”我们后边会讲,因为老子后边都在讲“无事”,整个章里边都在讲是怎么能够做一位好的领导者,我们今天就讲“以正治邦”和“以奇用兵”,实际上这在一个领导者身上都应该有的。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说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这人身上体现特别明显。其实经常有朋友问我这样问题:“罗老师您讲《道德经》,您讲的都是什么无为不争,放下欲望等等,一定要对大家好,您讲和谐,可是真正外敌来犯怎么办呢?这日本鬼子来了你不打吗?难道你用《道德经》就能够把他们降服吗?”不是的,老子《道德经》里边其实也是讲战争的,甚至老子都讲法律,老子都涉及到了。对内,你要以和谐、以“无事”、以“无为”放下欲望为大家做好事,这样你能够取得团队的稳固,取得一个稳固发展的状态;对外,真的有外敌来犯了,你要认真地打,而且打是有技巧的。
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在治国的时候,他特别清楚一定要放下自己欲望,放低自己的位置,不要高高在上,所以大臣可以给他上谏批评他,魏征几百次的批评他,你想在朝廷上就200多次批评他,这一般帝王做不到的。
再举个例子,当时记载皇帝起居录,就是皇帝每天言行的起居录,这史官叫褚遂良,这褚遂良是大书法家,我特别喜欢褚遂良的字,他草书特别漂亮,他记载起居录,他是史官。唐太宗这人有点意思,他就想看看你每天怎么记载我的,我万一有点什么过失,说的不好的,你是不是都记了?后世人看到我丢人啊,所以唐太宗没事跟褚遂良商量,说:“爱卿,你能不能把你记载的起居录给我看一看?”结果没想到这褚遂良不给面子,褚遂良他说这史官的作为,古代有讲究,就是史官在旁边记载什么事,皇帝不许干预,因为你一干预历史就被篡改了,所以尽量不干预。
有的时候皇帝如果是昏君,他就会更改,但是唐太宗这样的人没法更改,褚遂良这么一说,史官的作为你不能更改,你更改我会记下来的。唐太宗想这哪行,你记下来,后世一看我篡改历史,不看了。过两天又提能不能给我看一下?褚遂良一句话又把他给怼回来了,现在这字很流行,叫“怼”。不行,对不起,史官作为您不许干预。结果唐太宗大唐帝国的一位至高无上的君主,居然一辈子没有看成他的秘书怎么记载他每天的言行的,就他每天开会的会议记录,他居然调不出来给自己看,调不出来。您想为什么呢?能调出来不?能调出来,怎么可能调不出来?把褚遂良杀了,怎么调不出来?可是为什么他这样克制自己呢?他觉得我要放低位置,这样大家才能各司其职,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所以唐太宗说自己“去奢省费”、“克己自勉”,我尽量克制自己欲望,别让欲望上来,这样把位置放低,所以大臣努力工作,这样才开了一代盛世,叫“贞观之治”。虽然唐太宗晚年又有点错误,大兴宫殿,开始有点犯错误,因为国力太强盛了,有点晕,但是总体而论唐太宗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领导,唐太宗的这种状态叫“以正治邦”,他以正面、持续稳定的状态来治理国家。“以奇用兵”,真正打仗的时候唐太宗可不这样了,马上转变。
举个例子,给大家讲虎牢关之战,这是唐朝当时刚建立政权的时候,当时全国各地有各种政权割据,他没统一天下,刚刚开始开创事业,当时主要有洛阳的王世充,这是郑国,还有窦建德,叫夏国,在他的另外一侧,当时他们三个是最强的武装势力,唐朝李世民他们如果能够把他们两个打败了,他就胜利了。当时李渊就派他儿子李世民,就后来的唐太宗去先打王世充,电影《少林寺》大家看过吧,李连杰演的《少林寺》讲的就是这段故事,就是打王世充,攻东都洛阳。
打王世充的时候,李世民带了几万军队,王世充有几万军队,两边势均力敌,但是李世民打仗很厉害的,迅速把王世充就给打到了洛阳城里边,就围了洛阳城。这时候要围洛阳城,王世充一看这哪行,我要完蛋了,他就马上派人去联络窦建德,你从背后进攻李世民,要不然我完蛋你也完蛋。这窦建德一看太好了,于是出兵十万,十万大军开始进攻李世民的后边,这叫腹背受敌。您说这能打不?这仗一般不好打。这时候众将是议论纷纷,大家都想撤,因为你前边围攻是久攻不下,后边十万大军,你才几万人,人家来打你来,怎么办?这时候李世民说打,我分兵两路,一路继续围东都洛阳城,我围着不让你出来,唐太宗带着几千人的一小股部队占据虎牢关,他判断虎牢关这地势特别险峻,十万大军过不来,我把你堵在这儿。
结果李世民就带了3500人,这是他自己的嫡系部队,叫玄甲军,全是黑色的衣服、黑色的铠甲,这是精锐部队,守在虎牢关这儿,守关、守关,他打仗可不一样,那边十万大军来了,士气正盛想打仗,我不打,这虎牢关不是险峻嘛,我就让你攻不上来,就是不让你往前打,这窦建德也不往前打,为什么?窦建德的心态很有意思,他想我先跟你打,消耗我自己,我傻啊,我十万大军驻扎在这儿,我不打,我看你们先打,等你们两边消耗差不多了,我上去一举把你们两边都灭了,我就是天下老大了。他犯了个错误,他不打,这是我们后世分析的。结果他在虎牢关这儿驻扎下来了,十万大军驻扎下来了,您想每天吃多少饭?这粮草是问题,结果李世民就派人把你粮草给断了,先断你粮草,结果军心就惶恐了,吃不上饭了怎么办?这时候李世民找个机会,我看你几百人出来了,我全歼你,因为我有3000人,我用3000人的部队打你几百人,打得痛快淋漓,在你军前让你看看我的作战能力,迅速给歼灭,给窦建德那边的队伍又吓一跳。
接着想打我还不打,等到李世民想打的时候他又使一招,先派人在两军之间的河边放马,就把铠甲解去,觉得没事了,好像是我们很骄傲,你看我们打胜仗了很骄傲,引诱对方。对方一看说我打吧,全军进攻,这时候李世民不出战,这样对方就“打、打”地喊口号,结果从早上到中午累得不得了,肚子饿了。这时候李世民觉得你看他们饿了,我们开始打。打的话还有招,又先派几百人,我先去打打,对面看打了,虽然饿肚子,但是打吧,追吧,追这几百人。
就在追这几百人的时候,把阵前的破绽就露出来了,一下这排列就乱了,这时候李世民率领自己这3000人的精锐部队,像一把利剑一样直冲对方的中军大帐。这是3000精锐部队,应该是当时天下最精锐的部队,这部队里边有秦琼秦叔宝、尉迟敬德,这都是干将,后世的门神就是这两位,都是能打的战将。直冲对方的中军大帐,进去以后,大帐一下乱了。窦建德一看这不行,跑吧,赶快跑。结果唐军马上派出这些队伍、这些将领拿着唐军的大旗,在他的十万人里边来回地走、来回骑马跑。窦建德后边的队伍一看,我的天呐,前边中军帐大乱,唐朝军队的旗帜到处都是,坏了,败了,跑吧!撒腿就跑。
这一仗李世民用3500人出奇兵打败了窦建德的10万部队,最后一统计,一共杀死对方3000多人,也就是他的玄甲军一人只杀了一个人,也没多杀,对方投降的有5万人,逃跑的有大约5万来人,您看这仗打得是出其不意,这是李世民“以奇用兵”的经典案例,3500人打败了十万人,其实每个人并没杀多少人,他扰乱对方军心,切断对方的指挥中枢,这种用兵方法我觉得是出神入化,应该是战争史上的经典案例。这边把窦建德打败以后,那边王世充在洛阳城里被围着,一看吓坏了,这李世民了不得,这么点人把十万大军打败了,我们被围在里边还有好吗?投降,最后被杀掉了。
这一仗打完,李世民基本上奠定了大唐立国的基础,要一统天下了,所以您看李世民身上就有这两面,一方面治国的时候以正常状态治国,放低自己位置,让大家去发挥才能,开创了贞观之治的一代盛世,打仗的时候“以奇用兵”,出其不意,以你完全想不到的状态去打仗,这两种结合在一起,我觉得是一位领导必备的素质。李世民是通读《道德经》的,李世民对《道德经》的解释,我觉得超过古今很多学者,甚至我敢说超过大多数学者,他真的知道老子讲的“无为”是什么,他的解释我觉得可以作为我们讲课的案例来讲,他的解释我们会在本章的后边再讲。
像他这样的领导者就知道在打仗的时候要出其不意,但是平时不能这样,平时应该“以正”,以正常状态治国。这种正常状态治国、稳定状态治国应该是什么样呢?应该是“以无事取天下”,这是里边的精髓。前边老子这三句话并没有讽刺前边两者而提高后边,老子讲的是这种状态你要来回切换,真正到了“正”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这叫“以无事取天下”,后边老子讲的都是什么是“以无事取天下”。
好的,朋友们,那今天我们就分享到这儿,明天这个时间我们接着来分享《道德经》的思想,谢谢大家,我们明天不见不散。注:本文章来自“罗大伦频道”,感谢罗博士的细心讲解,这里分享的是文字版,语音版可以关注公众号收听:大伦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