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面试的地铁上,从虹桥站上来一对母女,女孩七八岁的样子,很清秀,母亲带着一副眼镜,俨然是读书人,确切地说应该是一个教书人。
地铁停站的时候车厢里的所有人因为惯性都闪了一下,女孩也不例外,母亲慌乱中拉住女孩并问“撞到你了吗?”,女孩摇摇头。母亲开始不满“撞到就撞到了,干吗说谎啊?”,女孩试图争辩“没有撞到呀!”,母亲开始用手指点着女孩的胳膊“在火车上你就这样,怎么学会说谎了,你跟我再说一遍有没有撞到?”,女孩拗不过弱弱地回“撞到了……”,母亲这下满意了“下次撞到就说撞到了,不要老是说谎好不好?”
对话暂时性结束了,一开始我以为这位母亲是关心孩子才会追问“有没有撞到这个问题?”,可是后来每次停站惯性闪动一下,那位母亲就问相同的问题,女孩回答“撞到了!“就满意,稍微迟疑或者回答“没撞到”,那位母亲就很不满。后来看女孩和母亲的表情和语气,我觉得这位母亲做的有些过火了。
可能女孩只是当初不小心说了一次慌,让那位母亲心里不舒服,所以才会导致这般咄咄逼人地纠正女孩的“失误”。以教书育人的姿态,觉得自己的纠正是正确的,而且方式也是行之有效的。
但是,我看到女孩的表情是漠然的,挣扎过,不行,似乎除了迎合母亲说她想听的话,别的话说了都是错,那就干脆按照母亲的意思重复便是。
女孩扶着车内的栏杆,与母亲之间的对话仅限那几句,没有像别的小孩那样撒娇说笑,一直保持的是一种疏离感,清秀但很压抑。
母亲在一旁,絮絮叨叨地说着女孩这种行为的各种不是,数落着,像在灌输一些道理,又像是一个神经过度紧张的人,对女儿说话,又像是对别人说话,搞不清这种距离到底是母女还是陌生人。
公众号发达的这两年,看到了不少育儿观点。尤其当《欢乐颂》火热了之后,大家对原生家庭小孩的成长解剖的观点之深刻,让我们自己也开始反观自己的成长之路,在心里思量着将来如何育儿,以及现在如何改善自己成长过程中形成的短缺。
每当看到强势父母或者溺爱父母,就隔空担心着他们的孩子将来怎么办?
地铁上的这对母女,也开始让我揣测着小女孩的日常,每天面对这么强势的母亲,小女孩以后是逆来顺受还是突然爆发走向偏轨?两条路都不好,除非小女孩够智慧,知道如何摆脱当下的困局,但是以目前的情形来看,母亲的强势压倒一切。
也许强势这个词形容这个母亲不是很确切,就说固执和霸道吧。从这位母亲的行为以及就我目前的经验来看,可能产生的一些后果有:
不该过分强调女儿撒谎这件事,这样会让女儿逆来顺受不敢勇敢地去说和做。
她们俩的对话中,母亲一再的强调女儿撒谎不对,还非得用女儿没撒谎的事例来反着教育她,佐证作为母亲对孩子的一切评判都是对的。
比如说,那位母亲说“你在火车上明明被撞到了,还说没撞到,你干嘛撒谎啊!”,从描述中就可以看出,这明明是很小的一件事,到了这位母亲这儿就上纲上线了,其实母亲关心女儿也无可厚非,最让人无法理解的是,之后每次停站,这位母亲都会反复问这个问题,还非得让女孩说“撞到了”并指出撞在哪儿了才罢休,最后还会来一句:“早这样说诶!”,一副教导成功的姿态。
女孩中间有一次说:“没有撞到!是真的……”被硬生生打断之后,就再也不敢反抗,我听出来女孩应该是不想让自己母亲太担心的样子,所以想说些懂人的话,可是看到母亲这样,声音就越发的小了下去,全盘接受了母亲的“教导”!
小孩子真的会受父母影响的啊,这是一辈子的事情,尤其是六七岁的时候。
举个例子,跟这个有点类似又有点不同,这位母亲对女孩的“教导”我不知道是为女儿好的成分多还是强调自己的观点重要的成分多,反正这种错误方式的过分强调,与我要举的这个例子对孩子的影响多少是一致的。
我爸爸对我们姐弟三的教导,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最鲜明的一点就是,绝对不能早恋。姐姐在我们仨中间是先行者,所以被质疑的经历多过我和弟弟,我因为见过爸妈对我姐采取的各种手段,以及对我姐的各种担心的语言,致使我意识到早恋是个可怕的东西,连带着后来见到男生都开始不自然,慢慢疏远男生,甚至是讨厌男生。
每次遇到男生对我有意或者听到其他同学闲谈,将我与某个男生扯到一起,我就很苦恼,有时候会很坦白的跟我妈说说这些苦恼。
我很庆幸我妈会从我这边为我分析事态的流转,让我平稳的度过初中。但是高中,十七八岁的年纪已经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并且这种自我意识不断扩展,与之前的抵触男生的情绪夹杂,演绎出的结果就是,想要像其他女生一样与男孩子打成一片,又有着各种顾忌,有时候欣赏一个男生,看到这个男生的短处之后,又瞬间极度的讨厌他。
高一过后,也就是分班之后,学习压力伴随着这种矛盾心理,让我情绪跌入谷底,我开始挑战男生,并且不拘一格扮成男生的模样,一尘不变的穿着保守,校服加黑色T恤,补丁牛仔,女性的衣服是拒绝穿的,脸上痘痘任它生长,知道自己因为痘痘开始变成别人眼中的另类,但是还是我行我素。
外形上的变化其实没那么可怕,可怕的是那段时间除了回家能得到一些宽慰,处在任何情境下都会让我差点崩溃,尤其是晚自习和课间休息的时候,我宁愿一直上课,也不想听到男生在教室后面叽叽哇哇、嘻嘻哈哈的打闹嬉笑。
后来我确定,我应该是抑郁了。探查原因,我知道自己是因为不能像正常女孩那样与男生交往才会出现的心理疾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疾病的呢?因为从小就被爸爸反复教导不能跟男孩子玩之类的话给影响了。
除了高中那段时间的抑郁,这种影响还延伸至此,因为小时候就没确立好良好地交往行为,所以让我在他人面前看起来很不自信,脸上长了痘痘之后,渐渐爱美的心理逐渐滋生,这种依靠面子与他人的交往,让我突然自卑起来,尤其大学里面对喜欢的男生,这种自卑而又无法与他人正常交往的心理让我很纠结,有时候会一遍遍地问好朋友,跟男生交往到底是什么感觉。
而我弟的经历比我还单一,就是读书好,交朋友,考大学,但是至今与女生也是疏远的,没有一个正常的交往关系。我曾经问他为何不谈个女朋友,给我的回复就是“我的天哪,谈女朋友,好可怕啊”!让我哭笑不得。
所以,到了如今,我反观了自己比较缺陷的成长历程,我会在心里告诫自己,今后自己的孩子一定不能重蹈我的覆辙。
再来看下这位母亲的行为,她通过反复强调女儿的不是,让孩子逐渐妥协。要知道,女孩已经开始通过大人的行为语言来学习是非曲直,至于到底是对还是错,女孩只能通过大人的行为语言来辨别,即使是错的,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她在一定程度上会把它归纳为对的,并且会践行着从父母那儿学来的东西,不管是她自愿接受的还是被迫接受的。
至于她会不会因为这些母亲的教导而吃亏,那只能通过四面八方的语言和逐渐开窍的意识结构来调节了。
在外人看来,这位母亲的反复强调真是啰嗦,一看就是个斤斤计较的人
没错,至少在我看来,确实如此,我并非刻意损毁这位母亲的形象。但是,说心里话,按照我目前的状态来说,如果我遇见这么个母亲,我会直接与她对上的。
不过,在我还没接受这个世界的相处之道的时候,也会做出这位母亲这样令人厌烦的行径。但,那是真的不懂为人处世才会出现的状况。
小学前后的年纪,不知道有没有上学,反正那个时候对于为人处世,还是一片空白的。
姥姥家每年农历三月十八都会有戏场,看戏是主,但是各种小买卖和玩乐的场子拥塞排满道路两边,倒是把大部分的人都吸引了过去,戏台前反倒冷冷清清的,要么多半是中老年人和陪着爷爷奶奶的小孩子,大小孩和年轻人都去观赏那些有趣的东西了。
有一年,我和姐姐,还有表姐去凑这个热闹。姥姥给了几块钱,那个时候算是蛮多的,可以买好多好吃的和好玩的。
当我们走到大河坝上,表姐提议去玩猜玩的游戏,因为之前一直是看别人玩,自己从来没试过,所以听到提议我和姐姐都兴高采烈的表示同意。
但是猜玩有一点不好,风险蛮大的,每次看别人玩,都几乎没中过,但是奖品丰富啊,所以有诱惑,玩的人也不少,都是希望而来失望而去的,但是这种赌博性质的游戏,从来不乏他人抱着侥幸心理来。
我们去玩了,表姐说我运气好,所以猜玩的时候让我猜,我当然高兴啦。但是最终没有中半个奖品,钱倒搭进去一半了,但是也知道要及时撤出,不然到时候一分钱都没有,在街上逛着也没意思。
我走在前面,很后悔,一直重复着“要是不要再让我猜多好,现在还会剩下好多钱,这样我们就可以买**”,表姐在旁边没有说话,我每看到一样喜欢的东西,就开始拿起那个话头,也不知道是第几遍的时候,我姐捅了我一下,让我不要再说了,悄悄告诉我“你这样重复几遍,表姐会不高兴的,就觉得好像玩猜玩是她的主意,输了钱也是她的责任!”,我突然就被这句话给击中了,还有这么一说啊,细细想想自己一直重复这句话确实不妥啊。
虽然那个时候年纪小,但是对于姐姐掌握的为人处世的道理还是蛮吃惊蛮受用的,我也一直把这个第一次接触到的道理融入脑海中,不论学习还是工作,因为别人的瑕疵或原因造成的过错,我只提一次,别人提了我就缄默其口,不重复。这样是对别人的尊重,而不会给人落井下石、推过揽功的感觉。
所以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我从心里上对其行为是有评判的。且不说这样这位母亲的行为对小孩子的成长影响不好,就是单从她个人来说,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好相处的。
从教育孩子的行为就可以看出一个大人日常生活中的所作所为,说得更宽泛点就是大人在将小时候自己受到的不正确的影响,开始转移到自己的孩子身上,这种坏影响正通过无知的血液不断的轮回,让人一眼望不到尽头。
就像那个女孩漠然的眼神一般,还有那位母亲自以为是的表情一般。都是一个轮回罢了,除非有一个天使闯过女孩的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