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明,Teaching Assistant(TA)和Research Assistant(RA)是目前两种在美留学生获得资助的主要方式。前者是教学助理,比如帮老师改作业,讲习题课,带实验课(我就是这种),等等;后者是研究助理,就是帮老师做科研项目,钱从项目里出。当然了,做TA的时候也要按时完成自己的毕业课题,而做RA的时候毕业课题通常与所做的项目高度相关,所以通常TA要辛苦一些。
我在美帝已经当了一年的TA,接下来的一年还会是TA。从一开始的面对学生忐忑不安到自己拼命加班加点为了更加professional,到现在的游刃有余。中间有些心得和想法,关于教育的,关于人际交往的,当然,也有关于如何提升自我的。
1. "Break the ice"
接受TA培训以及跟授课老师交流的时候,他们都聊到了所谓"Break the ice"所带来的作用。Break the ice意思就是,在跟学生见面的第一堂课上,用一些方式迅速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学生和TA之间的关系不应该像与老师之间那样比较僵硬,反而应该轻松活跃。这样的轻松活跃如果是通过在学期中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实属难事,所以开个好头很有必要。
对于本来就是美国人的TA来说,这个并不是难事,但是对于非美国人的我们来说,这就是个需要好好准备的东西了。记得第一次带实验课,我没怎么多想,就只简单介绍了下名字国籍和联系方式。现在反思,这样做效果是有,但不够好。这一次TA的经历是,我跟学生到了学期中间才慢慢熟络起来,一开始他们甚至都不太愿意给我发邮件问问题。后来我去看了很多美国TA是怎么“嘴炮”的,总算学了点。
首先,介绍名字和国籍是每个人都会干而且应该干的。我见过很多非美国的TA不愿意讲自己的名字,其中中国人占了很大一部分。可能因为接受的教育让我们觉得要谦虚审慎,所以不太愿意多讲自己的情况。更何况美国人有不把你名字念对决不罢休的习惯。在很多场合你经常能看到美国人不厌其烦的问别人 How you pronounce your name? Is xxx correct? Should I say it this way? 我一开始也很不理解为什么,后来习惯了之后才有些明白。其实你作为一个个体,也许是很多美国学生所见到的第一个“活的”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xx人,等等。他们对你是充满兴趣的,也很想知道你的故事。发现这一点之后,我开始学着在介绍自己的时候讲讲跟自己名字有趣的东西,或者跟中国有趣的东西。或者,讲讲自己生活的城市的天气。这样学生会对你或者你成长的环境有一个大致的认识,从而消除一开始的陌生感。话说天气这个话题真是神器,屡试不爽。
Break the ice还有一个作用,就是暗示学生们作为TA的你的第二个身份-graduate student(这边graduate student泛指硕士和博士)。美国的本科生们其实对graduate student也是蛮好奇的,更何况,他们中有些学生本就打算继续深造(想想你读本科的时候,是不是也很想从读研的师兄师姐口中听一些故事呢)。所以如果能提前帮他们了解一下graduate student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找工作的情况如何,他们其实相当乐意。意识到这点之后,我在第一堂课上都会跟学生们讲我做的科研项目(当然了,要以大家能接受的平白一点的方式)。这个方式得到的反响是很强烈的,因为好多次学生会在下面说 huh that's pretty interesting。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们介绍自己的科研项目,还能让他们对你的实力有信心,让他们认为你是一个实力强劲的“老师”,而不是一个什么也不会的人。
还有一些其他的方式,比如问学生们这学期都选了什么课,或者问问他们毕业设计做的怎么样了,之类的。总之,一开始建立一个和谐的气氛很重要,也会为你之后的工作扫清障碍。要知道,学生的学习体验在这里是十分受到重视的,如果学生反感很多,一门课甚至会撤换授课教师和TA。好的学习体验需要好的交流机制,而好的交流机制,也许就来源于第一堂课你是否能break the ice。
Break the ice其实就跟我们中国人见面喜欢问“你是哪儿人一样”,这些不涉及到双方核心利益又可以迅速拉近双方距离的话题我们平常可以有意识的多积累一些,从而在建立人脉上踏出第一步。
2. Timely response
美帝的学生有时候挺蠢萌的,上课有不懂的问题要问TA,作业due date想延期要问TA,小组作业的时候觉得自己做的工作多所以该得更多分要问TA,甚至很多学生在做一个大的project的时候,每进展一点都要像TA询问对错。其实说白了,他们十分在乎自己是不是在学这门课的时候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我想,这一部分是因为美国从小的教育就是鼓励大家有不懂的就问,另一部分则是因为美国大学的学费昂贵。就连我们这大农村的机械系的课程,一个学分就是900上千刀,而一般的课程是两到四个学分。总之,因为各种原因,这边的学生十分希望时时刻刻知道自己学习的状况如何。
这时候作为一个TA,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确保你对学生的状况能及时反馈。小到他发邮件问了你一道题,大到他专门找你见面聊自己学习的近况或者最近考试的分数。这跟我之前看到的一个关于职场的观点很像。当你是一个部门的上司时,你是喜欢拿到任务后一言不发苦干三个月然后交成果的员工呢,还是喜欢经常向你反映项目进展(虽然可能频率很高你有些厌烦)从而一直确保项目是在正确的向前推进的员工呢。我想,大部分人会选择后者吧。同样,作为一个TA(当然不是说你是学生的上司),即时的对学生所提的问题、上交的作业做出反馈,不仅能帮助他们,也能让你对大家的学习程度有把握。Timely response可以把很多问题处理在萌芽阶段,而不是等到学期过半甚至期末才突然发现问题已经堆积如山没法解决。
3. 学一些很地道的英语
"let me know how things go" "Shoot me an email" "I'm gonna take off" "I'll head to xxx" "How are we doing on the project?" ,以及美国人讲话中常用的一些小短语,比如描述一个东西用"It's sort of like xxxx", 描述自己对某一个事物的惊讶反应用"I was like 'OMG', how come? ",以及口语中时不时带上"xxx, you know, xxx" "well, xxxx"。这些东西,学起来很快,而且实际上也很有趣,主要是能让你显得不那么呆板。学习嘛,本来就是苦中作乐,大家都放轻松心态其实是好事一件。甚至包括 Dude Bro ain't 这种更加生活化的,在适合的场合也可以。
做TA需要你就某一个专业问题与别人进行有可能是二十三十分钟甚至是一个小时的交流,因此,了解本专业的专有名词也是重中之重。我见过不少国际学生TA甚至不知道怎么用英语去表达“螺丝”“连杆”“分子”“分母”这些机械系常用的英语,导致给学生讲解公式或者实验仪器时老是卡壳。这些专业英语其实很好学习。别的系我不知道,机械系的,基本上一张详细的有英文标识的汽车零部件图就能概括个六七成。
4. 学会问学生们问题
美国学生虽然从小教育自由,但是他们听课的时候也比较死板,尤其是老师或者TA展现出不愿意交流的态度的时候。我见过很多类似的例子,其中典型的就是,老师上课板书写错一个符号,有时候他们并不会问是不是写错了,而是自己下去看笔记拼命琢磨,还觉得是自己没学好。
接受TA培训的老师总告诉我们,一定要在上课的过程中多问"Does that make sense?"之类的话语。同时,问完之后留出十秒的时间给学生,因为学生们需要时间去回顾刚才的知识点。这个效果是很明显的。刚开始当TA时我总是忘记这个,一路飞奔着讲下去,到最后终于有时间给学生了,结果学生开始问我讲的第一个公式是如何推导的。这样的互动体验,想想也知道并不好,实属浪费双方的时间。后来我教的多了,也大概知道了哪些是难点。因此除了问 Does that make sense,还能时不时向学生们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借此了解自己是不是把问题讲清楚了。
向学生提问题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让学生觉得你是十分关心他们的学习体验的。这会让学生们觉得很踏实,觉得你是容易亲近的,而不是总觉得“我没听懂是我太蠢了是我太不努力”。这跟我们对爱人对父母有些类似,大家总喜欢把关切的话语藏在心里觉得没必要说出口,其实有时候把自己的关心表现出来何尝不是好事呢?
结语
一开始导师告诉我项目funding终止了让我去当TA其实我是拒绝的,就像一开头说的,这意味着我自己的时间会被占用很大一部分。事实证明也的确如此,第一学期当TA我每周在备课、修理实验设备上花的时间至少是两天。但是经过了第一学期的咿呀学语,第二学期我开始变得信心十足,到了已经开始的这第三个学期我甚至开始喜欢上了这份工作。对我个人而言,我在做TA的过程中英语又提升到了一个新台阶,跟人交往也变得更加灵活更加擅长如何切入不同的话题,也学会了如何真正从为别人考虑的角度来与人打交道。最近迷《大明王朝1566》,里面一句台词让我印象深刻,大意是,为官就算是为个人打算七分,也要留下两分为朝廷打算,再留下一分为同僚打算。做TA的这段经历,我对系主任抱怨过自己任务太重,对实验室的technician抱怨过设备老化,对授课老师更是抱怨过不少。但是最后的最后,总是能发现,大家都有各自的难处,但是我们的目标都一样,都是为了能让学生有很好的学习体验。
当然了,看着自己带出来的学生觉得没有白交钱学习这门课,在期末evaluation的时候还写几句我的好话,也许是最大的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