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绝对客观的历史,只有多角度的解读》#张宏杰简读中国史#
不读中国史,不知中国之伟大,不读世界史,不知中国之特质。
《简读中国史》这本书真正的价值是宏观的脉络框架下,把中国史放在世界史的坐标下横向对比。在三百多页的篇幅里把中国的整个历史和西方历史做了很透彻的比较。从阐述史识的角度看,此书文字简明通俗易读,结构清晰,达到了短期内对读者建立整体中国史的整体概念认知的目的。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地理环境也决定了中国文明的基色。北有草原,南有高原,东有大海,西有沙漠,土质结构和东西走向的两条大河,只要掌握了耕作知识和气候常识,生活就可以周而复始地继续下去,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让中国这里几乎是和其他的文明隔绝的。在这样一个内向型闭合的时空秩序里,所以对于皇帝来说,前秦的焚书坑儒,汉代的董仲舒“外儒内法”,明朝的闭关锁国,清朝的文字狱目的都是不遗余力的愚民政策。因为他们知道顺民才是他们汲取利益的生产工具。皇帝更像个大地主,老百姓更像是庄稼。
读这本书也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纠正了一些以前上学时历史课本中许多常见知识偏见或谬读。但是也有“瑕不掩瑜”的地方。
比如“第四十二章 从财政角度看鸦片战争的失败”个人感觉在冷兵器时代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决定因素还是军事。
比如元灭宋,元的胜利肯定不在经济和财政上;再比如“第四十九章 蛮夷之国实现了中国“三代”的理想”书中写道清朝外交官在欧洲看到好的一面,没有看到很暗的一面。同样,此段也许把秦汉以后的文人描述的“三代”社会结构过于乌托邦化了。
第三在最后分析对比大一统和分封自治的优劣时,为了论证作者观点而采用不同的评判标准。让论据有点墙头草的感觉。
也许是我个人理解的片面,还需多读一些其它的历史的来多方论证思考。如作者后记所言:“不是学术作品,而是一本面对大众读物的普及读物。”也许永远没有真正客观的答案,因为历史本身就没有绝对的客观。也许这就是读史的魅力,思考历史的目的就是知兴替,明得失。
已昨日之事,做今日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