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N师,我们相遇;因为读书,我们相约;因为热爱,我们同行。这样的一群人行走在通往未来的路上,坚定又执着。每一周的相聚,总是充满期待和感动。
5月22日是N4——13课程开发小组的第六次活动。共读《教育的目的》读书交流分享。每一次活动都呈现不一样的精彩,每一次活动都有不一样的收获。今天的活动由杨婷婷老师做主持人,她提前做好了直播预告,活动主题鲜明醒目,宣传头图精致美观。
本次的分享主讲人是张学斌老师。我们的活动在18:30准时开始,张学斌老师的分享主题是《智力发展的节奏》。主旨思想是:《教育的目的》这本书的定位是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的是方向性、理论性的指导,是经验和原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慢慢体会、揣摸、运用和检验。 讲座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和作品。为我们介绍了怀特海先生和这本书成书的过程、译者和版本情况。
第二部分,智力的节奏。相对于我们基础教育来说,重点阅读的章节是1-4章,探讨的话题是智力发展的节奏。(一)教育节奏1、教育节奏。智力发展周期有大的周期,以人的成长阶段而定;小的周期,以一节课来定。无论大小,都有共同的三个阶段:浪漫——精确——综合运用,“自由——纪律——自由”,是智力发展节奏的另一种表达方式。2、三阶段的特征:如浪漫:开始的领悟阶段,本质是有目的激发兴奋、兴趣。3、三阶段之间的联系:浪漫与精确,精确与综合,浪漫与综合。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
(二)智力发展节奏。举《乡下孩子》和《教育的目的》的阅读为例,在课堂结构中的运用本校开展“乐学单”课题研究,强调课堂“预学、共学、延学”的动态三环节。与《论语》中的教育理论相联系。重点讲述了“品质浪漫”――创设有目的情境问题。 浪漫阶段:“自读课文,整体感受”。无兴趣,无浪漫,有兴趣,提不出问题,低品质浪漫阶段;有习题,激发学习愿望,为高品质。精确阶段:“引向文本深处,指向交集点或创造”,进行初步探索;运用阶段:产生了新的困惑,急切想解决又不得,开启新的学习。举《游园不值》和《渔歌子》为例,高品质的浪漫,是训练学生合理的想象力和推断能力。
第三部分,课程。什么是课程?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说:所谓课程,一言以蔽之就是“学习的经验”,学习的轨迹,学习的履历。创造课程的三种活动:一是学习经验的设计;二是创造学习经验的实践;三是对这种学习经验进行反思和评价。
张老师最后介绍了他的读书方法。《教育的目的》,按照先读原著,摘抄主要观点,反过来看郭冰老师的解读,新译者严中慧的专访,再重读过去的笔记,魏智渊老师的授课记录,最后按照并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样用”思路来梳理,节奏是什么?怎样与教学的联系?力求将智力发展的节奏讲清楚,用输出的方式来促进自己的理解。对于阅读,重在选取一点,把它理解透彻,能够讲透,以少胜多,或许更能受益。感受是,你要推进一项事情,首先你要做过这件事情,做多了,经验自然会积累,能讲出来,自然也就成了课程。
张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让人受益匪浅。张老师分享之后,组内其他老师也针对张老师的讲座做了深入的交流探讨。孙靖宇老师说到,她的收获和启发有两点,一是读书为了学以致用,能够把所学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当中去,这是读书真正的目的和意义。二是结合学科教学,真正的掌握和运用教育的节奏,提出高品质的浪漫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真正的理解了教育目的的精髓。王相瑞老师也做了分享,她说今天的收获在于学习到把经典结合起来阅读,如《教育的目的》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结合,获得的一种新的读书方法。经典之间的的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促进加深理解,使读书更向纵深发展。第二就是她理解了浪漫阶段和精致阶段,它们之间的呃界限和关联,弄清楚了大小漩涡之间交叉重叠又螺旋上升的关系。最后组长杨林林老师对这次读书会进行了总结,同时又布置了下一阶段“课程开发”的任务:分组,确定主题,完成的时间。
本次活动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紧张而热烈,丰富而有实效。每个人在交流碰撞中获得思想的拔节,每个人都在活动展示中实现成长。实现自我成长,助力学生发展,助力教育发展。这是每一个有理想、有情怀、有责任、有担当的教育人的职责和梦想。让我们以阳光的心态和进取的勇气,激发和唤醒自身及学生内心的潜能,感知和探索正在生成的未来,世界会因我们的努力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