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针垫花,花朵盛开时像插满了针的针垫,名字因此而来。
这花原本是我们的花艺老师去学校讲课时,设计一个作品用的。后来课讲完了,老师拿走了支撑花的架构,只剩下这花。花店的小姐姐很喜欢针垫,给它配了这样的花器,依然很美。
其实,这花已经度过了最有生命力的盛放的阶段,开始枯萎了。近处观察,你会发现这针形的花瓣是有点软,有点倾颓的,有些花瓣已经耷拉了下来。
它是在凋零,在老去,它是在死去。可是,这样美。
死亡也可以是件很美的事吗?
马上想到泰戈尔说的“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于是把它添到花上。
今天清明节,不如谈谈死亡这个话题吧。
我所了解的死亡
我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死亡,是13岁。
那年冬天,我姥爷的母亲,我的太奶奶去世,我跟妈妈回老家奔丧。
对于一个小女孩,理解死亡可能还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我跟太奶奶没有特别深厚的感情,只知道她总裹着一个头巾,每天坐在炕的一角,眼睛总忘着窗外。她有时会掏出一个手帕,递给我和妹妹几张很新很新的钱。她很喜欢动物,我亲眼看见过她把家里养的鸡拎起来放笼子里,手法很娴熟。放暑假回老家,有时我们会带一个蝈蝈挂院子里,她很喜欢,总惦记着给蝈蝈喂吃的。她对家里叫雪儿的猫特别好,太姥姥去世了,雪儿好几天都没有回家。
办丧礼的那几天,家里一直很吵闹。农村的丧礼有很多仪式,比如在固定的时间放鞭炮,念悼词,儿孙们一起跪在屋子里大哭,请人吃好几天的席。我印象最深的是棺材,棺材要请村子里的画师画,太奶奶棺材内壁画的是“松鹤图”,非常精致漂亮。
我就这样跟大人们一起参与各种仪式,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也不知道现在太奶奶是在哪里。有一天,妹妹拉着我进屋,说要去看太奶奶。她把我拉到供奉各种果品的桌子后面,太奶奶的遗照后面,那是已经离开了的太奶奶。我看见她穿着寿衣,全身都非常整齐,一双脚还是那么小,整个人看起来都小小的,那么安静,真像是时间在她那里静止了一样。
就是这么懵懵懂懂的体会,也不害怕,也不怎么悲伤,只是到现在还记得很清楚。如果非要描述起来,大概就是“原来死亡的这样的啊”,这样的心情吧。
我跟爷爷是非常好的朋友。后来的一天,跟爷爷去散步,不知道聊着什么,他就跟我说了这么一句:“唉,爷爷没有妈妈了。”
这话我也一直记得。因为在当时的我眼里,爷爷那么厉害,那么强大。可是,叫起妈妈,也是那样让人心疼的语气呢。
这可能是我第二次认识死亡:对我们人类来说,死亡不仅仅意味着一个人的离开,它还意味着,我们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离开我们,再也回不来。
关于生死的课题
后来我长大了,开始思考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
比如乔布斯有名的那一句:把你的今天当作最后一天来活。
比如问自己:如果你现在只剩十年阳寿,你会做什么?
又比如把时间拉长一些:如果临死前放电影一样看这一生,我会觉得它值得一看吗?
我希望在我的墓碑上写什么?
真的都是特别有意思的话题。想一想,上帝安排我们有限的寿命还真是智慧,寿命就是一个期限。死亡给我们一个期限,痛苦或幸福,欢乐或悲伤,都有期限。这让我们不敢太拖延自己想做的事,不敢敷衍重要的人,不敢忽视美丽的风景。所以人还真需要经常用死亡来提醒提醒自己,会活得清醒些。
史铁生说: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那,在这节日到来之前,我该怎么活呢?
这问题,个人有个人 的想法,别人管不了。
我自己的想法大概就是:自己设计怎么活比别人设计好,投入点比敷衍好,经过审视思考的生活比未经审视思考的生活要值得过,知道人生就是受苦却还能开怀大笑,比较好。
因为我相信,那些真正用生命在生活的人,是用力开放过的生命。用力开放过的生命在说再见的时候,会更从容,更通达。
最后,我今天找出来了我去年写给自己的墓志铭,那是21岁的我写在一个本子上的,字很丑,可是今天看,还是打动我了。
我的墓志铭
她的美自然又丰富,到老依旧优雅从容。
她真气十足,看她的眼睛就会知道。她对这个世界始终好奇,一直努力地挣脱生命的束缚,追求自由、丰富和纯粹。
艺术是她的朋友,美是她一生的追求。
她喜欢那么一句话:“去爱吧,像从未受到伤害一样。”她相信爱是生命中很重要的东西。
她看起来很柔弱,然而,要改变她并不容易。她有自己的坚守。
和她共事是件很好的事。她愿意给人关怀,不求回报,不为卖弄,出自本心而为。
她是一个忠实的伴侣,朋友。
我们爱她,就是因为她活成了自己的样子:一个外表美好,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心灵开阔宽广的人。
现在她离开了我们,去了另一个美好的世界,祝福她。
哈哈,是不是很有趣呢?你也可以给自己写一个,如果你愿意,可以在后台给我留言,让我看看你想在自己的墓碑上写什么。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