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微信公众号兴起,一个很令人震惊的事实便出现了:原来我们国家有那么多会独立思考,有独特观点的人。
这无疑是个好现象,毕竟人文社会,有人还得有文,社会才会被有意识地构建出来。
我依稀记得,在微信公众号刚刚出来的时候,创办公众号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已经玩文字玩得有点小成就的微博大V,那时候的微信公众号之于他们而言,更多的似乎只是多一个让自己文字与观众见面的平台而已。
那时候,关于微信公众号上的文章,大家更多讨论的是谁谁谁的论点如何新颖,谁谁谁对某事物的见解如何独到……
可是腾讯毕竟属于互联网大牛,而且一直都是一家营利性公司,眼见着在现代人闲暇时间极少的当代,碎片化阅读趋势一片大好,腾讯怎么可能会放过这么好的一个商业机会。
虽然阅读公众号文章不要钱,但是那一个个吸引了众多微信用户的公众号可都是金字广告招牌呀!
于是乎,各公众号大V们除了依旧能让自己文字与读者们多一个见面平台之外,还能通过接广告赚钱,这看上去简直就是双赢的节奏。
然而凡事有利就有弊,并且利益越是来得快且大,弊端也势必不甘示弱。
广告商也不是傻子,他们投钱的目的是为了让群众买单,而不是为支持我国的文学艺术做公益。
所以他们看的只是流量,而非公众号作者的文章质量,或者以一种文人的高傲口吻来说:他们只看得懂肤浅的利益交易,并看不懂深邃的人文情怀。
于是慢慢的,关于公众号文章,大家更多宣传的便是:
哪篇文章热读十万加啦!
哪个公众账号粉丝破千万啦!
……
这种简单粗暴的嘘头比起曾经略显装逼的一些文艺推荐,似乎更能煽动大众的激情。
写文的虽多,但看文的却更多,不过矛盾的是,写文的追求百花齐放,看文的却似乎更愿意追求大众统一。
于是乎,没过多久,曾经百花争奇斗艳的公众号平台,竟频频爆出抄袭、洗稿等丑闻。
是因为曾经那些玩文字的都江郎才尽了吗?
不,他们只是被利益熏瞎了眼睛!
阅读十万加代表的是什么?
代表的是大众都倾向于这某一种观点!
不管这种观点是高雅有独到见解,还是低俗谄媚世俗,他能够被十万加的大众认可,那么它就等于高价的广告费!
一如当下我们国家所流行的网络小说,但凡看过现在一些网络小说书名的“正经人”,无一不是对其嗤之以鼻。
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那些能写出几时上百万字小说的人,当真个个都是那么低俗下作吗?他们的文人气节怎么就比那些写八百字高中作文都痛苦难耐的人还低呢?
因为所谓的文人气节,早已被五斗米压弯了腰。
“五斗米”究竟有多大能耐?
我想那篇曾火爆整个朋友圈的《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应该很能说明问题。
当时那篇文章,说是看得男默女泪怕是也不夸张,虽然那篇文章似乎是针对与摩拜创始人同龄的80后,但很显然,但凡会看完且读懂这篇文章意思的,无论几零后,估计都是深受震撼的。
毕竟哪个年代没有几个牛逼哄哄的“同龄人”?
可是年轻的心本就没多少安于现状的,再加上现在这个更新换代越发快速的现代,这种文章之于大众,无疑是火上浇油的怂恿。
如果这种怂恿当真能让众人因此而更加奋进起来,那倒也算是一件功不可没的事,然而事实上,明明大家都已经生活得很用力了。
毕竟碎片化阅读的兴起,就足以证明现代人的时间有多紧张了,所以这种催促,只会起到物极必反的效果。
幸好没过多久,就又有新的文章出来打脸这种贩卖焦虑的做法了,所谓的成功套现实际上是经营不善,所谓的抛弃同龄人,分明是从一开始就跟其他比她差的同龄人站在了不同的阶层。
而说到阶层,我想这不仅仅只是我们中国的特色问题,全世界都有这个问题。
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人出生就在罗马。
资源分配的随机性,导致了大众利益分配的不对等,在王思聪和狗能够随意乘坐专机的今天,却有很多人活了一辈子连飞机都没上过。
前阵子大火的电影《我不是药神》,说的也正是这个问题,这世上只有一种病,穷病,治不好也没法治。
可是穷为什么会变成一种病?
因为在信息传播越来越快速全面的现代,人们可进行对比的信息也越来越多了,当对比出现,落差自然也就出现了,而有了落差,自然就有了“阶级”分层。
但是我相信每个人心里其实都明白这一点,不管社会再怎么进步,时代再怎么更迭换代,只要生命还存在着多样性和差异性,这种“阶级”分层的现象就永远不会消失。
而只要不消失,就永远会存在对比,也永远会有少部分很富有的富人,和大部分不富有的“穷人”,以及再少部分真正的穷人。
是的,真正意义上的富人和穷人,实际上都是只占少部分的,大部分都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中间阶层。
可是正是因为我们身处在这个大多数的群体中,所以目光便总是更容易聚焦于那些极端的小众群体,也因此才会更加忽略自己对于这个社会的意义。
为什么那些贩卖焦虑的文章能够获得这样的成功?
因为他们弱化了我们大众群体存在的意义,同时也盲目夸张了金钱的魅力。
他让我们误以为,似乎只有那些极端小众的成功才值得被人认可,只有那些将一大群同龄人都甩在身后的人才够资格叫活着,只有赚到很多很多钱的成功才叫成功。
可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这样教导我们的吗?
即便是现在,我仍能听到幼儿园以及小学低年级学生们哼唱着我们曾经哼唱过的一些教育儿歌。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他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拿着钱,对我把头点,我高兴地说了声,叔叔再见!”
为什么学校要教我们这样唱,而不是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看到警察叔叔我就假装没看见,比起好品德,金钱更珍贵,扯掉勒人的红领巾,又捡一分钱!"
我想看到改编后的歌词,大家应该都在笑吧,笑的是什么?笑的是这歌词的愚昧无知!
金钱与好品德,有可比性吗?
没有!
金钱与成功又有可比性吗?
当然也没有!
可是奇怪的是,最近突然兴起一阵用金钱衡量成功与否的浪潮,我不否认金钱能够证明成功,但是要想证明成功只能靠金钱这一个方面吗?
对于那个九零后写公众号文章月入十万加的女孩,我想大家应该都有耳闻吧,很不巧,同为九零后,并且也热爱写文的我,别说月入十万加了,月入一万加之于我都还是件遥不可及的事。
按理说,我也该因她而羞愧得无地自容,甚至直接弃键盘再也不动码字的念头吧。
但事实是,我不仅没有半点这种冲动,甚至在想起那个女孩时内心毫无波澜,并且还有点想笑。
因为作为一个文字工作者,她能拿得出手的竟然是月入十万加,而不是哪篇文章精妙得震惊文坛!
也许有人会说,我说这种话,不过是文人相轻、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那好,我不拿写文举例,我用其他行业来举例。
我大学学的是土木工程(在这里吐槽一下我那坑货老爸,是怎样的父爱竟让他能狠心将自己除了才华与美貌之外一无是处的宝贝女儿送进这么个大坑?),我还记得当时刚进学校时,我每天干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问我们同系的同学,你们为什么要学土木?
而得到的答案里,最多的一种是,因为这行好找工作,能赚钱!
是的,从这个时候开始,我的同龄人里面,谈及学习基本上就都是为了找工作了,而谈及找工作也都是为了挣钱了。
毕竟你我皆俗人,衣食住行不管哪一样也都是要花钱的,所以工作为了挣钱,无可厚非。
可是据我所知,我当初大学的同系同学们,毕业不到半年,转行的就有一大半了,甚至其中大半转行后拿到的工资待遇都不如当初做本行业。
要说平均工资待遇,土木工程的包吃包住比起其他行业来,似乎待遇确实算比较高的,可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人选择转行呢?
因为建筑行业,有个奇葩的工作性质,那就是除了设计单位外,基本上施工工地在哪个鸟不拉屎的荒郊野岭,工作人员就得跟到哪个鸟不拉屎的荒郊野岭。
所以由此可见,金钱真不是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
而推此及彼,再回到我上面提出的那个问题上,要想证明成功只能靠金钱这一个方面吗?
回答是肯定还是否定,我相信大家心中都有答案了。
所以想清楚了这些,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那些贩卖焦虑的文章。
被同龄人抛弃、奋斗十年也只能跟某些人坐在一起喝杯咖啡、你拼尽全力也未必能去到罗马,但有些人一出生就在罗马……
然后呢?当我们发现这些就是不可更改的事实之后呢?
被抛弃了于是合伙灭了跑在前头的同龄人?
在全世界的咖啡里投毒,只为了不被人发现自己兜里的钱,还不及别的买咖啡人兜里的十分之一?
去不了罗马于是化身为键盘侠,在网上大肆宣传,在罗马的都是傻X?
我知道少部分脑残可能会存在这种心态,但是我更相信大部分人都是对这种想法嗤之以鼻的。
因为,生活的意义是能够从方方面面寻找到的,摩拜创始人是比我们有钱,但是打王者她鲁班不一定玩得比我们六!
那个我奋斗了十年才能够和他一起喝咖啡的家伙,在这十年里,我可能瞄过美女、撩过帅哥、尝过剩饭,挤过火车……而他说不定就TM知道喝咖啡。
罗马的繁华我或许这辈子都无法领阅,但是不管我身处哪座城市,我相信那座城市的人文气息都绝对不会给与我精神上的亏待。
是的,我上面列举出的对比,后者跟前者似乎根本就没有任何可比性,可是我们为什么要去追求那种可比性呢?
很多时候我们所做的事,所处的环境难道不是所拥有的条件最终选择出的结果吗?
而面对无法更改的结果,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去找出他们对于我们的意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被一叶障目,陷入盲目的焦虑。
最后再套用一句古文借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弄清楚自己所处的是庙堂还是江湖,然后再去担忧自己的“民”和“君”,至于其他的,忧虑得再多也是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