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西安多日,无所事事,想起自己一直还未去过律宗祖庭净业寺,就约了两位法师,打车前往。
沩山禅师云:「远行要假良朋,数数清于耳目;住止必须择伴,时时闻于未闻」。
我和二位法师是在法门寺结缘,时至今日,彼此虽天各一方,但从来没有断过联系,今年机缘凑泊,同在西安过年,我一说参访祖庭,二位也欣然愿往。
很多祖师的悟道因缘都是在和善友跋山涉水或与善友山水相逢间不期而至的。
(一)登山
一下车,映入眼帘的就是这肃穆的石碑,上书律宗祖庭四字,遒劲有力。因为下雪的缘故,环山周围都裹着一层清凉的“银纱”。
水流潺潺,地脉龙绵,山势奇古高峻、林壑幽深雅致,望之令人俨然。
一路拾阶而上,走走停停,移步换景,才见岭头云似盖,又惊岩下雪如尘。
古代禅师说的“白鹭立雪”、“银碗盛雪”、“白马入芦花”、“雪花一片又片,飞入芦花都不见”的境界全都历然在目。
去年和我们攀登同一条石阶的林清玄前不久安详辞世,看着眼前的雪花白鹭齐飞的景象,不禁想起来他的一句禅机:白鹭立雪,愚人见鹭,聪者见雪,智者见白。
短短四句,貌似直白,仔细思索却隽永深刻。
浮躁的愚人看见了雪中的白鹭,便会忘记雪的存在;一叶障目,心随境转,终致身心俱疲一无所获。
聪明的人知道白鹭起起落落,伫于雪中,只是一时的、短暂的,不值得为之劳神,他们会追求更深层次的本质
而有智慧的人,只是澄怀静观而已,不起雪鹭之分别。
雪是美,白鹭亦美;雪可爱,白鹭亦可爱。纵有差别,一任其差别,智者观之,皆起欢喜。
可能是为了给游人解闷,路上有很多字体不同的碑刻:
山脚有“行起解绝”四字,出自《金刚经赞》大意应该是要行人摈置疑情,先大步行起来。功夫到了,见解的迷惘自然柳暗花明。
山半腰有“阿鞞跋致”四字,是梵语的音译,意译是“不退转”;大意是要鼓励我这样体力不支打退堂鼓的人,不退初心,继续攀登。
快到寺院时,有“入真境中”四字,大意是告诉行人已然身在福地。
环望四周,晶莹剔透,恍如置身琉璃世界。
山门上入木三分的的“净业寺”三个大字是由南怀瑾先生题写的,说来南先生和这里的渊源还很深厚,方丈本如和尚就曾师从南先生。
天王殿的牌匾也是南先生的手笔:回首依依穷奢极欲歌舞繁华大梦场中谁识我,到此歇歇风清月白梵呗空灵高峰顶上唤迷徒。
净业寺山门是有陕西省著名古建设计大师张锦秋设计,花岗石壁,典雅古朴,祖庭气势宏显无遗。
(二)喝茶
进入寺中,见到了等候我们的天显法师,一年未见,法师更加丰神俊朗了。
和天显法师结缘还是在微博上,法师喜欢画漫画,去年偶然刷微博看到法师的漫画后我心动不已,加了法师的微信和法师合作了一副小扇。
寒暄过后,法师领我们去客堂喝茶,知客元法师用崂山红茶接待了我们。
元法师和天显法师都曾就读于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分院,二位本是本科同学,毕业后天显法师继续读研,元法师则回到寺院常住。
元法师非常健谈,我和元法师推杯换盏间从中观唯识聊到宗门教下,从曹洞的宾主相见聊到内观的持身法,虽然偶有不同意见,但大多数问题都所见略同,实在是同气相熏宛然若旧。
元法师不仅眼光毒辣,也老婆心切。看出我太偏重教理的学习,嘱咐我不能一条腿走路,佛法的真实利益一定是要切身修证方可获得,仅凭大脑的编织,所学所悟最后都会化为云烟。
听完法师的教诲我反思颇多,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佛陀一次路过森林,捡了地下的一片落叶,问弟子:我手上的树叶多还是树上的树叶多。弟子说当然是树上了。佛说善哉,我讲出的道理就如手中叶,未讲的如林中叶。佛法不去实践修证,是永远不会明白的。
(三):摄影
天显法师不仅丹青绝妙,拍照摄影也是一把好手,构图、调色皆不落俗调,我们在他的带领下参访寺院,遇到心动的景色就摄影留念。
山水也好,花鸟也罢,手机里画面定格的一刹间瞬犹如得其三昧,所谓刹那即永恒,说的正是拍照吧。
道宣律师曾于公元667首次在此传授三坛大戒,去年9月11日是第二次传戒,时隔1350年。现在的戒坛是由2000吨福建惠安石建成,是中国唯一一座露天戒坛。同行的清福法师便是净业寺的戒子。
长安三千金世界,终南百万玉楼台
最后这张图是我拍的最满意的一张(〃•⊖•〃)
因方丈和尚有事,我们未能拜见,天显法师慈悲,为我们三人求来了方丈和尚的三幅扇面,二位法师引我们到山门前后止步,目送我们离开。
江湖路远,来日方长,他年山水相逢,淡如水的相见欢应和今天一样令人意犹未尽吧。